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学历类 > 升学考试 > 高中(高考) > 化学 > 高考化学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练习271

下列关于浓硫酸与稀硫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发布时间:2021-08-20

A.浓硫酸有脱水性,稀硫酸没有脱水性

B.浓硫酸有氧化性,稀硫酸没有氧化性

C.浓硫酸和稀硫酸都有酸性

D.常温下,浓硫酸和稀硫酸都不能与铜反应

试卷相关题目

  • 1化学与环境保护、工业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工业上,用焦炭在电炉中还原二氧化硅得到含杂质的粗硅

    B.大力实施矿物燃料“脱硫、脱硝技术”,减少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污染

    C.棉花和木材的主要成分都是纤维素,蚕丝和人造丝的主要成分都是蛋白质

    D.硫酸和硝酸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工业上可用于制化肥、农药和炸药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装置中,胶头滴管中吸入某种液体,平底烧瓶中充入(或放入)另一种物质,挤压胶头滴管加入液体,一段时间后两装置中的气球都有明显地胀大(忽略液体体积对气球的影响)。则所用试剂分别可能依次是 (   )

    A.甲:浓硫酸和木炭 乙:浓氨水和SO2

    B.甲:双氧水和MnO2乙:NaOH溶液和CO2

    C.甲:苯酚和Na2CO3乙:NaOH溶液和Cl2

    D.甲:浓硫酸和蔗糖(滴有几滴水) 乙:水和氨气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如图,木炭与浓硫酸共热产生的气体X和铜跟浓硝酸反应产生的气体Y同时通入盛有足量BaCl2溶液的洗气瓶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洗气瓶中会产生BaCO3沉淀

    B.从导管Z中出来的气体中无CO2

    C.在Z导管口无红棕色气体出现

    D.洗气瓶中会产生BaSO4沉淀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经研究发现,硫酸型酸雨的形成与空气中少量的NO2有关,反应过程如下:①SO2+NO2==SO3+NO ②SO3+H2O==H2SO4③2NO+O2==2NO2NO2在上述过程中的作用与H2SO4在下述变化中的作用相似的是(   )  

    A.加入少量的H2SO4,使乙酸乙酯水解

    B.将浓H2SO4滴入萤石中加热

    C.将碘化氢通入浓H2SO4中

    D.将潮湿的氯气通过盛有浓H2SO4的洗气瓶中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N2的化学性质通常非常稳定,但在放电条件下可以与O2反应生成NO

    B.在高温下用氢气还原MgCl2可制取金属镁

    C.实验室常用氨水和硫酸铝溶液制备Al(OH)3

    D.K2FeO4能与水作用生成Fe(OH)3胶体和O2,可用于净化自来水并杀菌消毒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浓硫酸和2mol·L-1的稀硫酸,在实验室中敞口放置。它们的质量和放置天数的关系如下图,分析a、b曲线的变化的原因是(   )  

    A.a升华、b冷凝

    B.a挥发、b吸水

    C.a蒸发、b潮解

    D.a冷凝、b吸水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硫酸在工业上有广泛的用途,但不用于(   )  

    A.制取盐酸

    B.精炼石油

    C.炸药工业

    D.化肥工业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在盛放浓硫酸的试剂瓶的标签上应印有下列警示标记的是(  )

    A.

    B.

    C.

    D.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研究性学习小组做铜与浓硫酸反应实验时,发现试管底部有白色固体并夹杂有少量黑色物质.倒去试管中的浓硫酸,将剩余固体(含少量浓硫酸)倒入盛有少量水的烧杯中,发现所得溶液为蓝色,黑色固体未溶解.过滤、洗涤后,向黑色固体中加入过量浓硝酸,黑色固体溶解,溶液呈蓝色,所得溶液加BaCl2溶液后有白色沉淀生成.下列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铜与浓硫酸反应所得白色固体是CuSO4

    B.加BaCl2溶液后所得白色沉淀是BaSO4

    C.白色固体中夹杂的少量黑色物质可能是CuO

    D.白色固体中夹杂的少量黑色物质中含元素Cu、S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物质的浓度和反应温度有关.下列各组物质:①Cu与HNO3溶液  ②Cu与FeCl3溶液 ③Zn与H2SO4溶液  ④Fe与HCl溶液 由于浓度不同而能发生不同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