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结果显示,北大西洋有一支流入北冰洋的洋流,水温达到近2000年来的新高。结合下图(图中箭头表示海水运动方向),回答1~2题。 1、①和②洋流在流入北冰洋之前对沿岸所产生的影响相同,但其影响范围却差异很大,造成这种差异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植被
B.地形
C.海陆状况
D.人类活动 2、材料所示现象造成的影响是 A.自然灾害频繁发生B.喜马拉雅山雪线下降C.华北地区适宜春小麦的播种D.图示范围冰封面积扩大
试卷相关题目
- 1读某海域表层海水运动图,回答1~2题。1、图中乙沿岸洋流形成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受附近岛屿的影响
B.冬季风作用
C.受河流径流影响
D.沿岸人类生产活动 2、下列关于甲洋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对沿岸地区增温增湿B.增强日本气候的海洋性特性C.属于副极地大洋环流D.与某寒流交汇形成大型渔场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读下图,回答1~2题。1、关于该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示区域位于南半球
B.图中河谷横断面从中心向两侧岩石年龄不断变新
C.沿岸大部分地段海域有寒流经过
D.Q湖北侧湖岸坡度变化小于南部 2、有关甲河流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部分河段有结冰和凌汛现象发生B.典型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C.Q湖最小湖面a出现于一月D.冬季盛行西南风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读某区域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回答1~2题。 1、图示区域位于哪两大板块附近①亚欧板块②非洲板块③印度洋板块④美洲板块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图中有三处水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①附近海域因上升补偿流的作用而形成了世界著名的大渔场 b、②是三处水面中盐度最高的c、③处为咸水湖,盐度与贝加尔湖的盐度相似 d、②③两处水面都处于同一巨大的断裂带之中 A.abB.acC.cdD.bd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下图为太平洋大洋环流系统的一部分,读图回答1~2题。 1、该图位于
A.北半球
B.南半球
C.东半球
D.西半球 2、可能形成渔场的是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关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错误的是:
A.对高、低纬度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有重要意义
B.著名渔场跟寒、暖流交汇有关,单一性质洋流不能形成著名渔场
C.洋流的运动使海洋污染范围扩大,加快净化
D.对大陆东西岸的气候有一定影响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读下图,完成1—4题。 1、若该图表示的是以北太平洋副热带海域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则
A.甲处形成了寒暖流交汇的大渔场
B.c处洋流属于受西风影响形成的寒流
C.d为秘鲁寒流
D.a为北赤道暖流 2、若该图表示的为大气环流,甲丙处为近地面,乙丁处为高空,则 A.甲处可能是副热带高气压带 B.乙处气压比甲处高 C.该图只能表示北半球 D.乙处可能形成极地高气压带 3、若该图表示海陆间水循环,乙处为陆地,甲处为海洋 A.d为地下径流 B.人类只可改变a环节 C.全球变暖b环节将削弱 D.a环节存在着较强大的外力作用 4、若图表示“地壳物质循环简略示意图”,乙为岩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夏威夷群岛的形成与a作用有关 B.喀斯特地貌是c作用的结果C.甲类岩石具有层理结构 D.大理岩属于丙类岩石中的一种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下图为某区域洋流环流简图,右侧箭头为相应风带的盛行风。读图完成1—2题。 1、流经a处的洋流流向与下列四幅图所示一致的是
A.A
B.B
C.C
D.D 2、C洋流对沿岸地区气候的影响是 A.增温增湿 B.增温减湿 C.降温增湿 D.降温减湿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读下图,完成1—2题。 1、读图,若阴影部分为大陆,箭头表示洋流。下列说法中,可能的是
A.图中,箭头表示的洋流是北太平洋暖流
B.图中,箭头表示的洋流是南半球暖流
C.受该洋流的影响,洋流流经区等温线始终向北凸
D.受该洋流的影响,洋流流经区等温线始终向高纬凸 2、若该图中的洋流位于副热带海区,则有可能是 A.千岛寒流 B.日本暖流 C.西澳大利亚寒流 D.东澳大利亚暖流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读“全球洋流模式图”,回答1~3题。 1.下列洋流由盛行风作用形成的是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⑥⑧
C.②③④⑤⑥
D.③⑤⑦⑨⑩ 2.假设该图表示太平洋,则图中对我国的气候有重要影响的是 A.② B.③ C.④ D.⑤ 3.假设该图表示大西洋,则①③两支洋流交汇处形成的世界性大渔场是 A.秘鲁渔场 B.北海渔场 C.北海道渔场 D.纽芬兰渔场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下图为“某海域大洋环流模式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西风带的盛行风向。读图完成1—2题。 1、该海域可能是
A.北半球中高纬海域
B.南半球中高纬海域
C.北半球中低纬海域
D.南半球中低纬海域 2、甲洋流对沿岸地区气候的影响是 A.增温增湿 B.增温减湿 C.降温增湿 D.降温减湿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