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图为北京地形河流与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题。 【小题1】北京年降水量( )
A.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B.山区多于平原
C.由西北向东南递减
D.最大差值接近450mm【小题2】 据图可以推断( ) A.河流均自西北流向东南B.通州地区地质灾害多发C.交通网密度东南大于西北D.门头沟区是小麦生产基地
试卷相关题目
- 1【题文】图A为某河段平面图,图B为图A中河流某处的河道横剖面,图C示意图A中M湖水量流入流出的月份分配。读图完成下题。 【小题1】图A中甲、乙、丙、丁四处的河道横剖面,最符合图B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小题2】M湖平均水位最高的月份是( ) A.1月B.4月C.6月D.10月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题文】下面左图所示区域陆地地势平坦,右图为左图中河流甲、乙两处的年径流量曲线,长江水位高涨时,图中河流水位处于高位。读图回答下题。 【小题1】关于图示区域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地区位于北半球
B.全年受西风控制
C.沿岸暖流经过
D.冬季温和多雨【小题2】图中的河流( ) A.流量季节变化较小B.秋冬发生凌汛C.冬季接受湖泊补给D.从甲流向乙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题文】下图是沿37°N世界某地地形剖面及降水量分布图,据图判断( ) 【小题1】图中内华达山脉两侧海拔2 000 m处的降水量差值约是( )
A.250 mm
B.500 mm
C.750 mm
D.1 000 mm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题文】洪泽湖湖底比东侧堤外的平原高出数米,被称为“悬湖”。历史上,洪泽湖上游的淮河多次发生严重的洪灾。读洪泽湖及相关水系的分布图,回答问题。 关于该湖成为“悬湖”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受东侧大堤约束,湖底逐渐抬高
B.黄河下游河水大量补给洪泽湖
C.洪泽湖上游流域面积大,河流输送泥沙量大
D.洪泽湖湖面宽广,水量速度缓慢,泥沙在湖底大量沉积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题文】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区域等高线示意图(单位:米),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判断下列有关地理现象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乙村可看到甲村
B.A处能形成壮观的瀑布
C.图示区域最高处海拔超过900米
D.河流下游段自西北向东南流【小题2】甲乙两村的最大高差可能约为( ) A.199B.299C.399D.499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题文】下图是我国四条河流各月平均流量图,阴影部分为径流量。读图完成问题。 【小题1】位于东北山区的河流是( )
A.②
B.①
C.③
D.④【小题2】四条河流中纬度最低的河流是( ) A.① B.②C.④D.③【小题3】①河的主要补给形式是( ) A.冰川融水 B.大气降水C.地下水 D.湖泊水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题文】读下面图甲和图乙,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图甲所示地区海岸线非常曲折,将会使当地( )
A.飓风影响范围扩大
B.温带海洋性气候范围扩大
C.洋流对沿岸的影响减弱
D.围海造田难度降低【小题2】图乙所示地区 ( ) A.沿岸有季风洋流B.山脉南北纵向排列C.有小面积的沙漠分布D.降水的季节变化不明显【小题3】两图所示地区河流的共同特征是 ( ) A.有多种补给水源B.有较长的结冰期C.有凌汛D.含沙量大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题文】下图为“气压带、风带模式示意图”(图中纵坐标表示纬度),回答下列小题。 【小题1】 该季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三明日出东南方向
B.北京天安门6点以后才升旗
C.三明沙溪河可能处于汛期
D.三明秋高气爽【小题2】与上图中M点气候特点相匹配的气候数据资料是下图中的( ) A.甲B.乙C.丙D.丁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题文】北半球季风气候区内某湖泊与其外流河干流存在“吞吐”关系。下图为该湖泊水位和TSS(TSS是指在水流中悬浮运动的泥沙量)通量随季节变化统计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小题1】引起该湖泊TSS通量季节变化的直接原因有( ) ①上游地区植被破坏 ②湖水流向变化 ③流域内降水变化 ④当地围湖造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小题2】该湖泊TSS通量变化会引起( ) A.湖畔土壤肥力下降B.湖泊调蓄功能不断增强C.湖泊航运条件变差D.湖泊生物多样性增加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题文】下图为我国某河流河道示意图,甲为一河心沙洲,右图为该沙洲一年内面积变化统计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小题1】该河位于我国的 ( )
A.西北地区
B.西南地区
C.东南地区
D.东北地区【小题2】对于该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若P河道为该河主航道,则该河段的流向为东北流向西南B.若该河段为自西向东流,则Q河道将慢慢变深C.若河流上游修筑水坝,则河心洲面积增长速度可能加快D.河心沙洲常发育在河流上游水流较快的地方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