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学历类 > 升学考试 > 高中(高考) > 历史 > 现代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11

近代,上海《申报》曾发表以下竹枝词:“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洋楼更比蜃楼好,谁读坡仙海市诗”。这反映了

发布时间:2021-08-19

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

B.民主革命思想起到了开启民智的作用

C.中西文明在碰撞中相互渗透

D.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

试卷相关题目

  • 1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习俗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以下能说明此观点的是                              ①旗袍②中山装③京剧④近代的婚礼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以中国文法英国字音拼合而成,为上海特别之英语”是19世纪60年代上海等地在买办、商人中逐渐形成“洋泾浜”英语。下列关于这一现象的历史认识正确的是

    A.读音虽不准但能促进当时中西文化的交流

    B.它伴随资本主义经济入侵而出现

    C.虽丰富了汉语词汇但不利于英语规范学习

    D.它正是中国留学生引入的舶来品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   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景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A.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

    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

    C.一群爱国学生在街头巷角派送传单宣传抗日救国思想

    D.徐小姐爱好很多,读书、阅读《申报》、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某历史教研网站设计了一个关于中国近代社会物质生活及习俗变化的网页,其中包括服饰、社会习俗、饮食居住、礼仪、大众传媒、交通通讯等栏目。如果再添加一个新的栏目,最合适的是

    A.流行语言

    B.网络普及

    C.自驾旅游

    D.民航大国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20世纪30年代有人说:“内地富有者,有了钱,未必就有汽车来坐,未必就有各种新奇的游艺如影片《火烧红莲寺》等来给你看,未必就有各种中西菜什么来给你轮流大嚼……必须要踏到上海这般的豪华社会……”该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①社会生活在西风东渐中存在着地区差异②上海开风气之先③内地仍然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④社会生活的变迁与其所在社会环境有关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据19世纪晚期出版的《瀛儒杂志》记载“近来风俗日趋华靡,衣服潜移,上下无别,而沪上尤甚。洋泾浜负贩之子,猝有厚获,即御狐貉,炫耀过市,真所谓‘彼其之子,不称其服’也。”这些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包括 ①平等思想的传播 ②通商口岸的开设 ③民主政权的建立 ④商品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④

    D.①②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法国《费加罗报》曾发表文章称,“电视台本周向我们介绍了各种穿着的中国人,一些夫妻竟敢手挽手散步……更有意义的是知识分子的信心”。你认为该文最有可能发表于

    A.国庆一周年

    B.国庆十周年

    C.国庆二十周年

    D.国庆三十周年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人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这说明  ①政治革命起了移风易俗的作用 ②政治革命引起了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 ③发型在当时也被政治化 ④民众盲目模仿西方生 活方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

    A.A

    B.B

    C.C

    D.D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一位西方人记录他在中国旅行的见闻,指出:“这个城中,男女比例为1:2,很多人新近才从外地迁来,与我先前看到的中国城市不同。此地的妇女徒步或骑马公开地在大街上招摇过市,一点也不害怕外国人。”这应当是何时何地的情况?

    A.1750年的北京

    B.1810年的上海

    C.1900年的广州

    D.1860年的南京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