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学历类 > 升学考试 > 高中(高考) > 历史 > 现代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61

20世纪初,中国公路交通发展受到种种因素的限制,其中包括    ①政治环境过差 ②汽车和油料对外依赖性强 ③各种技术因素制约 ④经济基础弱   

发布时间:2021-08-19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试卷相关题目

  • 1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轿车。不料,太后仅坐一次便弃之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且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一事例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A.慈禧生活俭朴

    B.中国不需要汽车

    C.中国汽车依赖进口

    D.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黄遵宪(1848——1905)生活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寄托情思的诗作《今离别》:“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所反映的是

    A.新式交通工具的传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西方建筑风格的传人丰富了中国近代居室的样式

    C.西装的传人推动了中国服饰的多样化

    D.西方餐饮的传人影响了中国的传统饮食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历史照片记录着历史发展的脚步,是再认、再现历史的宝贵资料。下图所示是上海《从杨树浦到外滩的3路电车》的照片,对照片反映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有:①上海已出现了城市公共交通 ②上海的电车极有可能是引自西方国家 ③该照片的拍摄不会早于20世纪初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下表是《上海研究资料》记载的1889年和1926年上海外白渡桥通行的交通工具的变化情况(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该表反映了近代上海:①汽车制造业有所发展②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③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④传统的交通工具仍占有重要的地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初犹缓缓,数武后即如奔马不可遏,车外屋舍、树木、山冈、阡陌皆疾驰而过,不可逼视。”清朝官员斌椿在《乘槎笔记》中写下了他1866年赴欧洲考察第一次乘坐某交通工具时的感受。该交通工具最有可能是

    A.汽车

    B.电车

    C.火车

    D.马车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下图为上海造币厂2004年铸造的上海铁路博物馆纪念章,图案为130多年前淞沪铁路上运行的“先导号”机车。选择此图案是为了纪念 

    A.中国出现的第一条铁路

    B.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条铁路

    C.中国近代铁路网基本格局奠定

    D.中国的第一条干线铁路顺利通车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廷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在1937年指出:“九十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在此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是近年交通事业之进步。”他所说的“进步”应包括①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②由机械牵引的电车与汽车出现③城市交通系统有所发展④内地与西北、西南等地区之间都有铁路交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2008年春运期间我国南方遭遇了罕见的大面积凝冻天气,导致部分地区断电。蒸汽机车“重出江湖”,代替电气机车保障了春运工作的进行。下图是我国保存至今最早的“0号”蒸汽机车,于1882年开始运行。这辆机车当时应该运行在

    A.淞沪铁路

    B.京张铁路

    C.唐胥铁路

    D.京汉铁路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1924年12月,北京公交开通有轨电车,坊间出现了“电车一动响郎当,来往行人上下忙;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的竹枝词。其中“来往行人上下忙” 反映了

    A.新式交通工具触犯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遭到人们的强烈反对

    C.市民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未停止过对改进交通工具的诉求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