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学历类 > 升学考试 > 高中(高考) > 历史 > 现代史—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71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这一措施

发布时间:2021-08-17

A.根本突破了旧体制

B.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C.力图调动企业积极性

D.充分利用市场机制

试卷相关题目

  • 1斯大林逝世之后,苏联领导人开始改革,但是史学界认为有一个时期“措施的政策取向却是朝着回归斯大林模式的路标运动的”。这个时期执政的应该是

    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

    C.契尔年科

    D.戈尔巴乔夫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1956年11月,一位乡村女教师写信给赫鲁晓夫,信中写道:“……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尽管十月革命后已经有39年,战争结束也有11年了。在整个国家的范围内我们已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我们大家目前还只是为未来而活着,而却不是为了自己。所有的人都应该明白,人不能只靠热情生活。……”下列各项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美苏争霸让苏联人民遭受痛苦

    B.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面临困境

    C.人民对赫鲁晓夫表达不满

    D.苏联政府公信力出现危机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经济学教授大卫?科兹曾对苏联解体原因作出以下解释:“苏共上层精英中,76.7%赞成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这些掌权者最终认识到,维护社会主义不符合自己的利益;符合自己利益的是资本主义而不是社会主义。”据此分析,大卫?科兹的意思是

    A.资本主义模式优于社会主义模式

    B.苏共上层精英们意识形态的蜕变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C.苏联解体证明社会主义行不通

    D.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失误造成了苏联的解体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同苏联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适应

    B.在历史上以消极影响为主,几乎没有积极作用

    C.长期以来促进苏联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D.前期存在弊端,后期得到纠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对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过分集权压抑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B.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C.使苏联能集中力量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侵略

    D.是二战后苏联经济迅速恢复的重要原因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1972年5月美苏条约规定:双方陆基洲际导弹冻结在1972年7月1日水平上,苏联1 618枚,美国1 054枚。苏联数量优势得益于 (  )

    A.斯大林的工业化建设

    B.赫鲁晓夫“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C.勃列日涅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加速发展战略”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从内容上看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最大不同是(  )。

    A.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B.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

    C.注意经济方法在改革中的应用

    D.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先后有多位领导人进行改革,有人评价其中某位领导人“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这位领导人是(  )。

    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勃列日涅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其根本目的是(  )。

    A.成为超级大国

    B.增强综合国力

    C.增强国力和军事力量,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D.以重工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总结说,(苏共)垄断了资源和经济利益,使得社会经济生活缺乏活力,大量资源被用于军事工业,人民生活得不到改善,对苏共的不满日益增加。而在苏联这样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往往会把对既得利益集团腐败专制的不满情绪转化为民族矛盾,一旦累积到不可调和的程度就将导致民族动乱、国家分裂。他的这些言论

    A.深刻地揭露斯大林体制的严重弊端

    B.促成戈尔巴乔夫“加速发展战略”的实施

    C.导致苏共威信下降,引发思想混乱

    D.严重助长了苏联国内的民族分离主义倾向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