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学历类 > 升学考试 > 高中(高考) > 历史 > 现代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371

“一五”计划中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构筑了牢不可破、巍然屹立的新生共和国的“钢筋铁骨”。在这一计划中,工业建设方面的最大特点是( )

发布时间:2021-08-16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优先发展轻工业

C.轻重工业同时进行

D.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

试卷相关题目

  • 1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记载,根据那个时候(五口通商后)西方人的观察,“中国工人颇多,有用之不竭之势。所得区区工价,实非美国工人所能自给。上海如此,他处尤为便宜,盖该口工价已较内地丰厚。致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徙,虽离家不计也。”材料中这一状况出现的原因

    A.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变动

    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

    C.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

    D.洋务运动的开展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影响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 ①外国资本主义     ②本国封建主义    ③官僚资本主义     ④帝国主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元代杂剧《窦娥冤》,通过窦娥含冤而死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剧中窦娥死后,六月飞雪、楚州大旱。这种描写体现了

    A.佛教的因果循环

    B.法家的严刑峻法

    C.道家的无为而治

    D.儒家的天人感应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1914—1920年,中国生产的植物油、面粉等工业品的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同一时期进口货物的数量却大幅度减少。导致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

    A.中国产品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 

    B.中国民众掀起抵制日货运动

    C.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D.民族企业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曾有过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据统计,1921年中国的绵纺织业中,全国纱锭的41%集中在上海,10%集中在武汉,11%集中在天津,而接近棉花产地和销售地的广大内地,纱厂很少。这反映当时    

    A.民族工业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B.民族工业中轻工业发达,重工业落后

    C.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已十分强大

    D.自然经济并末受到冲击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近代外来服饰的传入促成了中国服饰的改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民族服饰有

    A.中山装和旗袍

    B.列宁装和连衣裙

    C.长袍和马褂

    D.中山装和连衣裙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上海研究资料》)该表反映了上海年份人力车马车轿子马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188969845449110000019261460000034591943764172922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①通工具的种类增加    ②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 ③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 ④汽车制造业有所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据《中国近代经济研究》统计,1912~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在各省分布比例如下:直隶(含天津)江苏(含上海) 浙江 广东          山东 福建 湖北 奉天其余省份    58%  19.82%5.37%4.22%3.96%2.56%2.43%2.43%1.02%该组统计数据所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当时的中国

    A.民族工业已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束缚而快速发展

    B.民族工业分布遍及全国各地

    C.封建自然经济仍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

    D.民族工业在地区分布上严重不平衡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1928年的《长寿县志》载:村落农民祠祭“拜跪无节,衣冠不肃,等于儿戏,甚者祠堂有款不妨虚糜,强者借以自肥,黠者分其余润,愚懦者每年幸叨一饱,已无他望。”这一现象主要反映

    A.乡村百姓思想开始解放

    B.乡村传统文化渐趋失落

    C.民主革命进程影响乡村习俗

    D.近代社会生活新旧并存特点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