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自然带与水热条件关系图”,A~H表示不同的自然带。图中R为年辐射差额,即热量收入:Lr为干燥指数(多年平均蒸发量与降水量之比),指数越大,表示越干燥。据此完成1—2题。1、关于图中自然带的描述,正确的是
A.A→B→C→D自然带的更替反映了山地垂直自然带变化
B.A→B→C→D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水分条件的差异
C.C→F→G→H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水分条件的差异
D.C→F→G→H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热量条件的差异 2、图中E自然带是 A.热带雨林带B.温带草原带C.温带荒漠带D.热带草原带
试卷相关题目
- 1图4为“世界某区域海洋与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读下图完成1~3题。1.沿X→Y→Z自然景观的变化规律依次是
A.阔叶林→森林草原→荒漠
B.硬叶林→草原→荒漠
C.落叶林→草原→荒漠
D.雨林→稀树草原→荒漠 2.关于图中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按成因分类属于风海流B.表层至1000米深度水温垂直变化梯度较同纬度大陆东岸大C.是形成沿岸热带沙漠气候的最主要原因D.流向向北,属于寒流 3.在X地降水最多的季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眉山昼逐渐变长B.乌鲁木齐昼夜温差达一年中最大C.洞庭湖水经常补给长江D.当地正忙于小麦收割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下图为“非洲部分地区略图”,图中自然景观①→②→③→④的变化
A.主要是由热量差异造成的
B.体现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是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的
D.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自然景观差异属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的是
A.从西欧平原到东欧平原的差异
B.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同纬度东西两侧的景观不同
C.天山山脉山顶雪峰连绵,山麓绿洲肥美
D.非洲大陆自然景观呈明显的带状分布而且南北对称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下图是某地气温年较差(单位:℃)图,读图回答1、2题。1.关于图示地区气温年较差空间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南向北增大
B.平原地区小,高原、山地大
C.由西向东增大
D.由沿海向内陆、由低纬向高纬增大 2.由图中数据可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A.大陆西岸的降水量多于东岸B.大陆东岸的森林覆盖率大于内陆C.大陆西岸的海洋性强于东岸D.大陆东岸河流结冰期小于内陆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关于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表述正确的是
A.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在各纬度带表现相同
B.山地海拔越高,垂直自然带越多
C.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是太阳辐射和地球内能
D.垂直分异与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相同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古诗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据此回答下题。 从地理学角度看,诗中描写的自然景观差异属于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
C.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D.从平原到高原的地域分异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南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表现最典型、尺度最大的地区是
A.北美大陆低纬地区
B.亚欧大陆中纬地区
C.南美大陆中纬地区
D.非洲大陆低纬地区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读下图,回答1—2题。1、“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垂柳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今西安)花落时。”诗歌中描述 的现象
A.反映了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是由两地的水分差异造成的
C.是由于流经两地的河流不同造成的
D.是一种非地带性现象 2、“芜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诗从地理角度理解 A.说明了冬季风到达不了玉门关 B.反映了从沿海到内陆水分条件的差异 C.反映了玉门关的热量条件不适合杨柳种植 D.反映了玉门关以西绝对无杨柳树生长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 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苏丹达尔富尔地区人口急剧膨胀,荒漠化现象加剧,逐水而居的阿拉伯牧民被迫南迁,为争夺水草资源,部族间武装冲突不断。下图为苏丹达尔富尔地区示意图。阅读材料完成1—2题。 1、沿30°E经线,自北向南自然景观的变化所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
A.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2、加剧达尔富尔地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干旱 B.水源短缺C.人口膨胀 D.战争破坏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下图是塔里木盆地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叙述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相符的是
A.气候温暖湿润
B.年温差小,太阳辐射强
C.流水侵蚀严重,风力侵蚀微弱
D.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少 2.我国的塔里木盆地沙漠广布,而同纬度的东部地区则森林茂密。这反映了地理环境具有 A.垂直地域分异规律B.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C.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D.地方性地域分异规律 3.修建图中铁路时,需要克服的不利因素主要是 A.大风沙暴B.高寒缺氧C.地震火山D.山高谷深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