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学历类 > 升学考试 > 高中(高考) > 历史 > 现代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781

1974年,德国外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结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张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席位。”这段话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发布时间:2021-08-15

A.西欧国家经济实力超过美国,开始挑战其霸主地位

B.西欧经济实力增强,试图摆脱美国的控制

C.冷战形势下,西欧国家开始走向联合

D.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失去主导地位

试卷相关题目

  • 1[美]斯通普夫、菲泽在《西方哲学史:从苏格拉底到萨特及其后》一书中指出:“他把一生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审视他自己的生活和其他雅典人的生活和思想上……他不留情面地在人们无序的行为之下追寻稳定恒常的道德秩序。”据此推断“他”应是

    A.普罗塔格拉

    B.泰勒斯

    C.苏格拉底

    D.伯里克利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某学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图片展,展览内容按不同年代分为若干板块,在50年代板块中可能展出的图片是                                                                                             (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封面

    B.某村村民委员会直接选举的现场

    C.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内容片段

    D.颁行《民事诉讼法》消息的报纸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该图反映的是1958~1965年全中国的粮食产量(万吨)。引起1960年后粮食产量回升的主要原因是 ①人民公社化运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③“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 ④完成了对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

    A.②③

    B.②④

    C.①②⑤

    D.②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该图反映的信息表明中国在世界上掌握载人航天技术上的位次是 神州五号

    A.第一位

    B.第二位

    C.第三位

    D.第四位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资治通鉴》全书二百九十四卷。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该书取材广泛,除历朝正史外,尚有野史、谱牒、文集等三百余种。该书体例严谨、功力极深,是一部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编年体通史。以下对《资治通鉴》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写

    B.按时间顺序编写

    C.经过皇帝钦定,为正史之作

    D.取材广泛,侧重于经济、文化等内容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有一家父母得知其小孩在外偷了东西,如果他们相信荀子的理论,可能对小孩采取的态度是(    )

    A.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会改正错误

    B.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是一时糊涂

    C.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修严厉惩罚他,使他害怕以防再犯

    D.认为孩子犯错误并非本性造成,而是环境不好,应择善而居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美国学者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毛(泽东)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这种“传统制度”是指  

    A.高考制度

    B.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C.高级职称评定制度

    D.高校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台州闻名遐迩的医药企业——方一仁始创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历经126年的风雨历程后,该企业的掌门人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改造采用的主要形式是

    A.公私合营

    B.承包经营

    C.私有化

    D.中外合资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董仲舒的学说之所以受到汉武帝的推崇,主要是因为这一学说

    A.有利于加强民族经济文化交流

    B.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有利于儒家学派生存和发展

    D.有利于改变西汉时期土地兼并严重和人民生活艰难的状况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有一首在台湾非常流行的校园民谣唱道:“一样的血统,在一样文化中生活。数十年手足分离的乡愁,为什么今天我们还要分左右?”可见,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我国宣布采用“和平统一”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最早出现在

    A.《中美联合公报》

    B.《告台湾同胞书》

    C.“一国两制”构想

    D.“九二共识”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