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学历类 > 升学考试 > 高中(高考) > 历史 > 现代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581

在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书房内有一块匾额,匾额上有“正、清、和”三个大字,这三个字体现老先生对传统文化的崇尚。下列有关解释正确的是

发布时间:2021-08-14

A.正、清、和分别是道、佛、儒的精神内涵

B.正、清、和分别是法、佛、道的精神内涵

C.正、清、和分别是法、道、儒的精神内涵

D.正、清、和分别是儒、道、佛的精神内涵

试卷相关题目

  • 1多米尼克.莫西伊在采访法国外长于贝尔.韦德里纳时提出:“全球化与美国化是相同的吗?在这个新的全球世界为什么美国似乎是水中之鱼?”韦德里纳回答:“水中之鱼的确是准确的表述。”以下各项表述认识正确的是①全球化就是美国化②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领域拥有明显的优势 ③美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无所不能 ④世界其他各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没有任何利益可言 ⑤经济全球化是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主导下的全球化

    A.①②③④⑤

    B.②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关于孔子思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提出“仁”的学说

    B.主张“克己复礼”

    C.倡导“为政以德”

    D.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中国质量报》刊登的就安徽阜阳劣质奶粉造成婴幼儿死亡问题,死亡婴幼儿的父母将当地质量监督局、工商部门告上法庭,经人民法院判决,这些家长胜诉。这些父母打赢官司的法律依据是(B) ①《刑事诉讼法》 ②《民事诉讼法》 ③《行政诉讼法》 ④《行政复议法》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②③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古典时期的希腊城邦与中古后期的西欧城市,虽然兴起的时空不同,其发展却有不少雷同之处,下列选项哪项正确?

    A.皆因商业需要而兴起

    B.公民皆以商人为主体

    C.皆实施直接民主政治

    D.皆是独立的政治单位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上海乡土志》中记载:“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人。”依据这些信息可以判断当时上海在社会生活方面出现了       ①西式建筑 ②近代邮电事业 ③外来宗教 ④西餐、西式服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2010年9月28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在台北孔庙参加孔子2560周年诞辰大典,以古代天子祭孔专用的八佾祭祀孔子。他引用《论语》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勉励为政者要以身作则。材料说明  (   )

    A.两岸华人具有相同的文化心理

    B.儒家文化对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仍有借鉴意义

    C.马英九思想里有严重的封建残余

    D.这是袁世凯“尊孔复古”在当代的复活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古装史诗巨制大片《孔子》描写了孔子51岁出任中都宰一直到73岁的这段经历。面对乱世,孔子忧心忡忡,希望以自己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但其政治理想最终破灭。出现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在于( )

    A.孔子及其弟子都是没有实权的文人

    B.孔子设计的那套礼仪规范太过繁琐

    C.孔子主张“兼爱”、“非攻”遭拒绝

    D.孔子的思想主张不符合当时社会需要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关于“九二共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达成九二共识的时间是1992年10 月

    B.达成共识的双方分别是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

    C.共识的核心内容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D.根据共识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时代的变迁常常带来地名的变迁。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的路名变迁也反映了时代的烙印,下列人民大街曾用的路名中最能体现20世纪50年代历史特色的是

    A.大同大街

    B.中山大街

    C.中正大街

    D.斯大林大街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少治《春秋》…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这位思想家应该是                               

    A.朱熹

    B.顾炎武

    C.董仲舒

    D.程颐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