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学历类 > 升学考试 > 高中(高考) > 物理 > 万有引力与航天练习题531

几十亿年来,月球总是以同一面对着地球,人们只能看到月貌的59%,由于在地球上看不到月球的背面,所以月球的背面蒙上了一层十分神秘的色彩。试通过对月球运动的分析,说明人们在地球上看不到月球背面的原因是 (    )

发布时间:2021-08-13

A.月球的自转周期与地球的自转周期相同

B.月球的自转周期与地球的公转周期相同

C.月球的公转周期与地球的自转周期相同

D.月球的公转周期与月球的自转周期相同

试卷相关题目

  • 1下列关于行星对太阳的引力的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行星对太阳的引力与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同一 性质的力

    B.行星对太阳的引叻与太阳的质量成正比,与行星的质量无关

    C.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大于行星对太阳的引力

    D.行星对太阳的引力大小与太阳的质量成正比,与行星和太阳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牛顿在由太阳与行星的引力得出万有引力的认识过程中,经历了如下认识过程:①月地检验;②科学猜想;③演绎推广.以上认识阶段的合理顺序是 (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②③①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起源于137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除开始瞬间外,在演化初期的大部分时间内,宇宙基本上是匀速膨胀的.上世纪末,对1A型超新星的观测显示,宇宙正在加速膨胀.如果真是这样,则下列图象中能大致反映宇宙半径R和宇宙年龄t关系的是(  )

    A.

    B.

    C.

    D.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地球质量大约是月球质量的81倍,在登月飞船通过月、地之间的某一位置时,月球和地球对它的引力大小相等,该位置到月球中心和地球中心的距离之比为(  )

    A.1:81

    B.1:27

    C.1:9

    D.1:3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在物理学史上,首次提出万有引力定律的科学家是(  )

    A.焦耳

    B.牛顿

    C.欧姆

    D.爱因斯坦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有d四颗地球卫星,a还未发射,在地球赤道上随地球表面一起转动,b处于地面附近近地轨道上正常运动,c是地球同步卫星,d是高空探测卫星,设地球自转周期为24h,所有卫星均视为匀速圆周运动,各卫星排列位置如图所示,则有(  )

    A.a的向心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g

    B.c在4 h内转过的圆心角是π/6

    C.b在相同时间内转过的弧长最长

    D.d的运动周期有可能是23h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不定项选择 关于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与行星对太阳的引力是一对平衡力

    B.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与行星对太阳的引力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C.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大小与太阳的质量、行星的质量成正比,与两者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D.以上说法均不对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不定项选择 行星之所以绕太阳运动,是因为(   )

    A.行星运动时的惯性作用

    B.太阳是宇宙的控制中心,所以星体都绕太阳旋转

    C.太阳对行星有约束运动的引力作用

    D.行星对太阳有排斥力作用,所以不会落向太阳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嫦娥三号”于2013年12月14日21时11分降落在距离地球38万公里的月球上,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之后的第三个在月球成功实现探测器软着陆的国家。着陆前“嫦娥三号”曾在离月面100m处悬停避障,然后缓速下降,离月面4m时,7500N变推力发动机关机,“嫦娥三号”做自由落体运动降落在月球虹湾以东地区(19.51W,44.12N),已知月表重力加速度为地表重力加速度的六分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g取9.8m/s 2) (    )

    A.若悬停时“嫦娥三号”的总质量为kg,则变推力发动机的推力约为2450N

    B.“嫦娥三号”落月点的北边十几米处有一个大撞击坑,假如悬停时“嫦娥三号”在撞击坑的正上方,为避障姿态控制发动机先向南喷气,后向北喷气再次悬停在落月点正上方

    C.变推力发动机关机后,同样的着陆速度相当于从离地球表面m处落下

    D.变推力发动机关机后,同样的着陆速度相当于从离地球表面m处落下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卡文迪许比较准确地测出引力常量的实验,是下列各图所示的实验中的哪一个?(  )

    A.

    B.

    C.

    D.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