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同步卫星是指相对于地面不动的人造卫星。关于同步卫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它可以在地面上任一点的正上方,且离地心的距离可按需要选择不同的值
B.它只能在赤道的正上方,且离地心的距离是一定的
C.它的轨道根据需要可以是圆轨道,也可能是椭圆轨道
D.不同的同步卫星加速度也不相同
试卷相关题目
- 1【题文】已知地球半径为R,质量为M,自转角速度为w,万有引力恒量为G,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表面之间的距离为h,下列计算错误的是 ( )
A.地球近地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为wR
B.地球近地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为
C.地球同步卫星的运行速度大小为w(R+h)
D.地球同步卫星的运行速度大小为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题文】假设将来人类登上了火星,考察完毕后,乘坐一艘宇宙飞船从火星返回地球时,经历了如图所示的变轨过程,则有关这艘飞船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飞船在轨道I上运动时的机械能大于在轨道II上运动时的机械能
B.飞船绕火星在轨道I上运动的周期跟飞船返回地面的过程中绕地球以轨道I同样的轨道半径运动的周期相同
C.飞船在轨道III上运动到P点时的加速度大于飞船在轨道II上运动到P点时的加速度
D.飞船在轨道II上运动时,经过P点时的速度大于经过Q点时的速度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题文】我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后,先在“24小时轨道”上绕地球运行(即绕地球一圈需要24小时);然后,经过两次变轨依次到达“48小时轨道”和“72小时轨道”;最后奔向月球.如果按圆形轨道计算,并忽略卫星质量的变化,则在每次变轨完成后与变轨前相比,( )
A.卫星绕行速度变大
B.卫星所受向心力增大
C.卫星的机械能守恒
D.卫星动能减小,引力势能增大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题文】关于万有引力定律及其表达式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对于不同物体,G取之不同
B.G是万有引力常量,由实验测得
C.两个物体彼此所受的万有引力方向相同
D.两个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是一对平衡力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题文】天文学家发现某恒星周围有一颗行星在圆形轨道上绕其运动,并测出了行星的轨道半径和运行周期.由此可推算出 ( )
A.行星的质量
B.行星的半径
C.恒星的质量
D.恒星的半径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题文】已知地球半径为R,将一物体从地面发射至离地面高h处时,物体所受万有引力减小到原来的一半,则h为 ( ).
A.R
B.2R
C.R
D.(-1)R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题文】2014年3月8日凌晨马航客机失联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紧急调动海洋、风云、高分、遥感4个型号近10颗卫星,为地面搜救提供技术支持特别是“高分一号”突破了空间分辨率、多光谱与大覆盖面积相结合的大量关键技术如图为“高分一号”与北斗导航系统两颗卫星在空中某一面内运动的示意图.“北斗”系统中两颗卫星“G1”和“G3”以及“高分一号”均可认为绕地心O做匀速圆周运动.卫星“G1”和“G3”的轨道半径为r,某时刻两颗工作卫星分别位于轨道上的
A.B两位置,“高分一号”在c位置.若卫星均顺时针运行,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为g,地球半径为R,不计卫星间的相互作用力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卫星“G1”和“G3”的加速度大小相等均为
B.如果调动“高分一号”卫星快速到达B位置的下方,必须对其加速
C.卫星“G1”由位置A运动到位置B所需的时间为
D.“高分一号”是低轨道卫星,其所在高度有稀薄气体,运行一段时间后,高度会降低,速度增大,机械能会增大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题文】到目前为止,火星是除了地球以外人类了解最多的行星,已经有超过30枚探测器到达过火星,并发回了大量数据.如果已知万有引力常量为G,根据下列测量数据,能够得出火星密度的是 ( )
A.发射一颗绕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测出卫星的轨道半径r和卫星的周期T
B.在火星表面使一个小球做自由落体运动,测出下落的高度H和时间t
C.发射一颗贴近火星表面绕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飞船,测出飞船运行的速度v
D.发射一颗贴近火星表面绕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飞船,测出飞船运行的角速度ω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题文】如图所示的c三颗地球卫星,其半径关系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卫星b的质量一定相等
B.它们的周期关系为
C.卫星b的机械能一定大于卫星c
D.它们的速度关系为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题文】美国宇航局2011年12月5日宣布,他们发现了太阳系外第一颗类似地球的、能适合居住的行星——“开普勒-22b”,它每290天环绕着一颗类似于太阳的恒星运转一周.若引力常量已知,要想求出该行星的轨道半径,除了上述信息,还必须知道( ).
A.该行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B.该行星的密度
C.该行星的线速度
D.被该行星环绕的恒星的质量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