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分子甲和乙相距较远(此时它们的分子力近似为零),如果甲固定不动,乙逐渐向甲靠近越过平衡位置直到不能再靠近。在整个过程中 ( )
A.先是乙克服分子力做功,然后分子力对乙做正功。
B.先是分子力对乙做正功,然后乙克服分子力做功。
C.两分子间的斥力不断减小
D.两分子间的引力不断减小
试卷相关题目
- 1【题文】根据分子动理论,分子间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以及具有分子势能。当分子间距离减小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间引力一定增大
B.分子间斥力一定减小
C.分子势能一定增大
D.引力和斥力的合力一定增大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题文】关于气体热现象的微观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温度升高,每个分子的动能都增大
B.物体温度升高,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
C.气体对容器的压强是大量气体分子对容器的碰撞引起的
D.气体压强的大小与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及分子的密集程度有关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题文】以下关于分子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间的距离增大则分子间的斥力与引力均减小
B.气体分子之间总没有分子力的作用
C.液体难于压缩表明液体中分子总是引力
D.当分子间表现为引力时,随分子间距离增大分子间势能增大
E.当分子间的引力与斥力大小相等时分子间势能最小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题文】(12分)(1)下列关于分子运动和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升高,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一定增大
B.在车胎突然爆裂后的瞬间,车胎内的气体膨胀对外做功
C.物体吸收热量,内能一定增加
D.所有涉及热现象的宏观自然过程都具有方向性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题文】(6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选对1个给3分,选对2个给4分,选对3个给6分.每选错 1 个扣3分,最低得分为0分)
A.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放热的同时外界对其做功,其内能可能减少
B.单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多晶体和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
C.热量能够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但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
D.当分子间的距离增大时,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均同时减小,而分子势能一定增大
E.气体分子单位时间内与单位面积器壁碰撞的次数,与单位体积内气体的分子数和气体温度有关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题文】一房间内,上午10点钟时的温度为16℃,下午2点钟时的温度为24℃,则下午2点钟与上午10点钟相比较,房间内的空气分子的平均动能( )
A.减小
B.增大
C.不变
D.无法确定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题文】 (1)(4分)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入正确选项前的字母。选对得4分,选不全得2分,错选或多选得0分)。
A.物体的内能是物体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间的势能之和
B.布朗运动就是液体分子或者气体分子的热运动
C.利用浅层海水和深层海水之间的温度差制造一种热机,将海水的一部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是可能的
D.气体分子间距离减小时,分子间斥力增大,引力减小
E.一定量的理想气体,在压强不变时,分子每秒对器壁单位面积平均碰撞次数随着温度降低而增加 (2)(8分) 如图,粗细均匀的弯曲玻璃管A.B两端开口,管内有一段水银柱,中管内水银面与管口A之间气体柱长为l A=40cm,右管内气体柱长为l B=39cm。先将口B封闭,再将左管竖直插入水银槽中,设被封闭的气体为理想气体,整个过程温度不变,若稳定后进入左管的水银面比水银槽水银面低4cm,已知大气压强p 0=76cmHg,求: (i)A端上方气柱长度; (ii)稳定后右管内的气体压强。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题文】(6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液体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表面层分子较密集,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
B.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C.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的剧烈程度都与温度有关,但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并不是热运动
D.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是因为它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
E.两个分子从很远处逐渐靠近,直到不能再靠近为止的过程中,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合力先变大后变小,再变大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题文】若一气泡从湖底上升到湖面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对外界做了0.6 J的功,则在此过程中关于气泡中的气体(可视为理想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不变
B.气体体积要减小
C.气体向外界放出的热量大于0.6 J
D.气体从外界吸收的热量等于0.6 J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题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自由下落时速度增大,所以物体内能也增大
B.当分子间距离从r0(此时分子间引力与斥力平衡)增大到r1时,分子力先减小后增大,分子势能也先减小后增大
C.热量一定从内能大的物体向内能小的物体传递
D.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热量不可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