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学历类 > 升学考试 > 高中(高考) > 历史 > 近代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21

1912至1914年,中华国货维持会举办的国货宣讲会达59次,“第一次听者只有4人”。以后“听讲者大激增,数以千计”。这种宣传 

发布时间:2021-07-30

A.促使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

B.推动了实业救国运动的发展

C.说明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D.为反对“二十一条”掀起提倡国货运动

试卷相关题目

  • 1“l914年2月,农工商部公布了《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此后,农工商部多次发出训令,要求所有公共机关的日用消耗品一律专购国货。”从中可获取的准确信息不包括

    A.政府倡导使用国货

    B.政府实施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

    C.民众抵制洋货的斗争

    D.重视发展轻工业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张謇曾说:“我们儒家,有一句扼要而不可动摇的名言‘天地之大德日生’。这句话的解释,就是说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要使得大多数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因此,他把自己创办的纱厂命名为“大生”。从这个角度看近代民族企业

    A.注重发展民族工业,救亡图存

    B.应大力发展重工业

    C.以轻工业为主,注重民生

    D.以儒家思想指导商业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一则材料:民国某年1月至8月,1美元同当时中国货币的兑换比价从17.8万元上升至1108.8万元。据此可推断

    A.该现象发生在国民政府开展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

    B.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升值

    C.该现象不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材料反映的现象严重失实,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生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钱理群《天地玄黄》记载某民国杂志刊登了一则“小品”:  “法币满地,深可没胫,行人往来践踏,绝无俯身拾之者,谓之‘路不拾遗’,谁曰不宜!”小品所反映的“路不拾遗”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

    A.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的发展状况用下列哪句诗来形容比较恰当

    A.千呼万唤始出来

    B.小荷才露尖尖角

    C.忽如一夜春风来

    D.无可奈何花落去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美国学者费正清教授曾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称之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得出上述结论的最主要历史依据是

    A.工业结构片面畸形

    B.北洋军阀分裂割据连年混战

    C.经济分布严重失衡

    D.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根本改变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有报纸载文感叹:“我数千年历史之蚕桑事,不沦亡于敌伪铁蹄之下,而消灭于……官僚资本之压迫榨取也!”此种状况出现于 

    A.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B.国民政府的前十年

    C.抗日战争时期

    D.抗日战争胜利以后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下列是张明把清末民初著名的实业家与他们创办的企业进行的连线搭配,其中错误的是

    A.张謇—大生纱厂

    B.周学熙—新洋灰公司

    C.陈启沅—发昌机器厂

    D.荣宗敬、荣德生—保兴面粉厂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济南瑞蚨祥是全国知名的百年老字号……从1911年到1918年,瑞蚨祥在北京又开办了2处新店,几乎占了北京大栅栏半条街;同时在天津、青岛、烟台、上海等地的分号也相继设立。其迅速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A.中华民国的建立

    B.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C.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清政府大力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到:“中国近代产业工人的人数,辛亥革命前不过50——60万人,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即达到了200万人。”透过产业工人人数的变化,可以窥见

    A.清末洋务运动的足迹

    B.20世纪初期工人的觉醒

    C.一战期间世界局势的动荡

    D.民国初年实业推进的步伐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