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学历类 > 升学考试 > 高中(高考) > 历史 > 近代史—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591

据“文革”研究专家金大陆统计,“文革”十年间,有着上千万人口的上海,离婚率低得惊人,平均每天只有不到1.8对夫妻离婚。当时人们对于离婚问题的认识,不包括

发布时间:2021-07-28

A.离婚是与“两个凡是”唱反调

B.离婚反映资产阶级思想严重

C.离婚是蓄意给社会主义抹黑

D.离婚是为了更好地革命

试卷相关题目

  • 1殷海光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的反应”和“组织的反应”四个阶段。按此理解,下列属于“组织的反应”的是 ①发昌机器厂创办   ②京师大学堂建立  ③中国共产党成立  ④国民党改组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近代中国国民党曾经发表宣言指出:“目前中国之唯一需要在建设统一政府。统一政府成立,则外足以抵抗帝国主义之恫吓压迫,内足以断绝军阀之祸国殃民”,该宣言发表的历史阶段应该是(   )

    A.中华民国建立之初

    B.国民大革命时期

    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D.全民抗日战争时期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1924至1927年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此期间出现了全国性的革命高潮。下列有关这一阶段的表述,正确的是

    A.彻底消灭了帝国主义支持的封建旧军阀

    B.国民党及其政权的性质未发生明显变化

    C.以赶走帝国主义和推翻国民政府为目标

    D.以国共合作开始以“清党”“分共”告终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学生们帮助商人们抵制日货,还举行通俗的演讲,让兄弟姐妹们看清楚国内外的真正形势;他们还自己出钱办起了免费学校教育儿童。推动这一现象出现的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五四运动

    D.解放战争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有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全面启动”、 “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这里“补课”“起点”的含义分别是

    A.明确反对帝国主义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明确反封建实现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斗争

    C.彻底反帝反封建无产阶级政党开始领导中国革命

    D.继续宣扬民主科学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这首歌曲最早可能出现于

    A.辛亥革命时期

    B.五四运动时期

    C.国民革命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

    A.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

    B.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C.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

    D.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被吴佩孚镇压后,《顺天时报》在时评中写道:“此种运动非仅由他人煽惑所能发生……其原因为何,即世界的潮流工人之自觉是也。”“新式政治,则不宜仅以被治者阶级之幸福安宁为目的,更须满足其参与政治的欲望。”该时评已经认识到

    A.反帝反封的革命运动必然席卷全国

    B.吴佩孚镇压工人运动必然遭到失败

    C.政治民主亦已成为当时中国的潮流

    D.中国工人运动受苏联十月革命影响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在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中,五四运动无疑是一次最为壮丽的精神日出。以前的一切,似乎都汇集于此,彼此激荡奔腾;以后的一切,似乎都由此生发,造成了种种历史的巨变。对“精神日出”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进一步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B.进一步宣传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C.推动社会主义思潮成为社会的主流

    D.进一步宣传了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潮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1919年5月,清华大学师生在操场上焚烧日货。这种举动 ①属于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②表达了我国人民反对日本强占山东的决心  ③表现了清华师生的爱国情操  ④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