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学历类 > 升学考试 > 高中(高考) > 历史 > 近代史—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331

中国共产党曾提出:“赞助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当“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建立之时,苏维埃区域即可成为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一个组成部分,苏区人民的代表,将参加全中国的国会,并在苏区实行与全中国一样的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提出这一主张有利于(  )

发布时间:2021-07-27

A.推动国民革命不断深入

B.创立苏维埃革命根据地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夺取解放战争最后胜利

试卷相关题目

  • 12014年2月,全国人大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下列对抗日战争和上述立法认识正确的是 ①抗日战争是近代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②立法利于彰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③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 ④立法更好地表明中国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坚定立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1937年8月14日《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发表,声明“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它的发表,标志

    A.全国抗战终于实现

    B.中国开始进行抗战

    C.国民政府放弃战略进攻

    D.正面战场正式开辟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毛泽东在20世纪30年代讲:“依现时的情况说来,离开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政治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不能建立,和平民主抗战的目的就不能实现,祖国就不能保:卫,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就不能成功。”这表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要(  )

    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

    B.反对一切帝国主义

    C.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

    D.实行党外合作方式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1945年8月和1949年4月,国共两党分别在重庆和北平举行了和谈。其共同之处是

    A.国民党实行“假和平、真内战”策略

    B.美国扶蒋反共政策发挥了作用

    C.共产党在军事方面作了较大让步

    D.两党达成的协定完全没有实施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下图是民国时期“首都各界抗敌后援会”张贴的一幅宣传海报。下列与该海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北伐战争

    B.九一八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辽沈战役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图是一位参加过抗日战争的当事人珍藏的纪念章。作为史料,它可以用来佐证 ①八路军的抗战事迹                  ②当事人参加的是淞沪会战   ③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宣战              ④战士们浴血拼杀的英勇精神

    A.①②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大公报》载文说: “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上述转变主要是由于

    A.甲午中日战争

    B.义和团运动

    C.全面抗日战争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蒋介石曾下达命令:“四十一军王铭章,务必死守滕县三日,以便增援部队巩固徐州。”王铭章战死后,毛泽东等曾写挽联:“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争光。”上述材料反映了 ①国民党爱国军人誓死抗日            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 ③中共领袖赞誉国民党将领的抗战行为  ④日军在正面战场的攻势强劲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右图为1937年8月上海先施公司被炸后的惨景。这说明

    A.官僚资本阻碍民族工业发展

    B.列强侵华直接摧残民族工业。

    C.外国列强限制中国机器进口

    D.民族资产阶级进行反日斗争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某次会议主席台口的檐额上设置了十二个红色大字: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这次会议是

    A.国民党一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