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学历类 > 升学考试 > 高中(高考) > 历史 > 近代史—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171

对抗日战争的特点概括最为全面的是 

发布时间:2021-07-27

A.由局部抗战发展到全国性全民族团结的民族解放战争

B.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国共两党联合抗日的战争

C.在两条抗战路线指导下两个战场互相配合的民族战争

D.世界现代史上最早起来单独抗击侵略的反法西斯战争

试卷相关题目

  • 12009年红岩革命纪念馆展出了一本泛黄的手抄本,封皮上有“参政员毛泽东在渝市之动态……民国三十四年八月二十六日至九月卅日”的字样。当时“参政员毛泽东在渝市”参与讨论的主要问题是

    A.促进国共联合抗战

    B.开展国民革命运动

    C.建立何种政治体制

    D.与各民主党派协商建国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1945年8月20日蒋介石再次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电文中有如下文字:“大战方告结束,内争不容再有。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甚有赖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计。”在电文中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主要理由是

    A.继续合作,惩罚日本

    B.避免内战,共商大计

    C.巨头聚首,发展友谊

    D.明辨是非,打击共党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20世纪40年代朱自清总结了人们的普遍心情:“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要和平,争民主”

    C.“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D.“打倒列强,除军阀”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费正清在《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写道:“在蒋毛会谈结束之际,双方于(1945年)10月10日签署协定,宣布了主要原则……,蒋介石要求他们(中共军队)应统一在中央政府的行政权力之下,共产党领导人吃惊地没有提出反对”。材料中“共产党领导人吃惊地没有提出反对”的主要原因是

    A.鉴于国内人民争取和平的舆论

    B.当时中共的力量还很弱小

    C.中共认同国共两党合并方式

    D.改组后的中央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1942年,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侵略军的60%以上。这突出地说明

    A.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B.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C.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贡献最大

    D.日本对外侵略的最大企图是占领中国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在反抗日本侵略中牺牲的民族英雄有 ①关天培 ②葛云飞 ③邓世昌 ④谢晋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费正清在《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写道:“在蒋毛会谈结束之际,双方于(1945年)10月10日签署协定,宣布了主要原则……蒋介石要求他们(中共军队)应统一在中央政府的行政权力之下,共产党领导人吃惊地没有提出反对。”材料中“共产党领导人吃惊地没有提出反对”的主要原因是

    A.认为中央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B.当时中共力量还很弱小

    C.鉴于国内人民争取和平的舆论

    D.中共认同国共两党合作方式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1945年10月9日,在回答英国记者甘贝尔的提问“中共对‘自由民主的中国’的概念及解说如何”时,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说:“……它将保证国家的独立、团结、统一及与各民主强国的合作。”毛泽东关于“自由民主的中国”解说面临的国内形势是

    A.百团大战胜利,振奋全国人民精神

    B.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胜利

    C.抗日战争胜利,国共进行重庆谈判

    D.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和谈“双十协定”签署在即,蒋介石作《大中华歌》:“战胜强权,复兴中华。……实现三民主义,建立富强康乐大中华。”其真实目的是

    A.继承孙中山的“三大政策”

    B.表达自己重建国家的构想

    C.玩弄政治骗术,坚持独裁

    D.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我们正处在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转变关头,……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史学家张萌麟在这里写的“新时代”是指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抗日战争

    D.反割台斗争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