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这一时期影响中国的社会的“外国作品”的本质意义在于
A.全面吸收西方文化
B.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C.形成尊重自然和宽容的心态
D.建设民主和法制的社会制度
试卷相关题目
- 1郑观应在谈到当时的社会风气时说:“今之自命正人者,动以不谈洋务为高,见有讲求西学者,则斥之曰名教罪人、士林败类。”下列选项不能为此话提供依据的是
A.驻英公使郭嵩焘在日记中承认西方文明有超过中国的地方,日记被奉旨毁版
B.为“徐图自强”而创办的天文算学馆第一次招生时,“正途投考者寥寥”
C.据《东西学书录》统计,到1899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共出书126种
D.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因奔父丧,乘坐了外国的小轮船,几乎被顽固派开除省籍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下列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兴起的先后顺序是①“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②“中华(民国)立国,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人道之大经。政体虽更,民彝无改”③“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④“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①②④③
D.①③②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1915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中提出的口号是
A.维新变法
B.实业救国
C.民主科学
D.民主共和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仔细阅读下列言论,用发展的观点从低到高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尽收外国之羽翼为中国之羽翼,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②“立国之道当以礼仪人心为本……天文算学只为末议,即不讲习,于国家大计也无损。”③“中国数千年来,都是君主专制政体。这种政体,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④“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A.②①④③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19世纪四五十年代,许多中国人在诗文中将西方人称为“夷”。过了二三十年,这些人的诗文再版发行时,“夷”都改为“洋”了。这个变化反映了
A.中国社会普遍接受了西方文化中的平等观念
B.中国知识界已经意识到了西方对中国的优势
C.“西学”通过洋务运动已成中国思想界主流
D.中西之间已经实现了相互的尊重与和平共处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在近代中国,将“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层面扩展到制度层面的较早提倡者是
A.魏源
B.张之洞
C.王韬
D.梁启超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一般说来,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难,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是愚昧的。”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是
A.鸦片战争中新思想的代表人物
B.甲午战争后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C.辛亥革命时代资产阶级革命派
D.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知识分子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这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实质上要求
A.改革社会风尚
B.吸收世界文明
C.发展近代交通
D.主张机器生产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据学者研究,甲午战争之前的三百年中,日本翻译中国书籍有129种之多,而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却只有12种;但是之后的十几年,日本翻译中国书籍仅有16种,而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却达到了958种,其中多数为政治、法律类书籍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必须进口日本图书
B.日本为进一步侵略中国制造政治舆论
C.日本的文化交流政策由开放转向封闭
D.中国知识分子主张通过日本学习西方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提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这说明以他为代表的部分早期维新派已经
A.与儒家学说的传统文化决裂
B.倡导学习西方的价值观念
C.注意到西方政治制度的先进性
D.力主实行政治改革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