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学历类 > 升学考试 > 高中(高考) > 历史 > 近代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421

“新思潮的精神是一种评判的态度。新思潮的手段是研究问题和输入学理。……新思潮对旧文化的态度,在积极一面是反对盲从,是反对调和。在积极的一面是用科学的方法来做整理的工夫。新思潮的唯一目的是什么?是再造文明。”体现此新思潮的历史事件是(   )

发布时间:2021-07-26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试卷相关题目

  • 11915年陈独秀在《法兰西与近世文明》中说:“自竞争人权之说兴,机械资本之用广,其害遂演而日深。政治之不平等,一变为社会之不平等;君主贵族之压制,一变为资本家之压制,此近世文明之缺点,毋庸讳言者也。”这表明陈独秀

    A.对资本主义深刻揭露,坚决反对资本主义制度

    B.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表明了其无产阶级立场

    C.其思想已受到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

    D.对西方文明的态度有所怀疑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导致新文化运动中内容上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的事件是

    A.俄国十月革命

    B.中国共产党成立

    C.五四运动

    D.“问题”和“主义”之争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1918年《东方杂志》发表文章——《迷乱之现代人心》。文章认为:盲目输入西方学说,导致国家基本政治道德原则丧失、精神破产,造成通俗主义、平凡主义受推重,盲从欧美之风盛行。该文针对的是

    A.中体西用思潮

    B.维新思潮

    C.马克思主义

    D.新文化运动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围绕新文化运动提出的“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某班学生展开辩论,你认为哪一项是不妥的

    A.其本质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

    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C.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D.这一口号体现了对东西方文化的正确认识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20世纪早期,一位旧派人士在抨击某运动时说:“近阅坊间之出版物,间有主张破除旧有伦教,毁裂吾国固有文学,以期改造一新社会者。……青年学子,根植薄弱,骤睹新奇之说,易启混淆之心,于操行学业前途极有关系。”这段材料从侧面反映了该运动的积极影响,其中不包括

    A.破除旧有伦教,冲击儒家思想

    B.变革文字语言,冲击封建文学

    C.提倡民主共和,抨击君主专制

    D.动员青年学子,革除社会旧弊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尊重孔教)思想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得将这班反共和的伦理、文学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干干净净不可。否则不但共和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为达到“巩固共和”的目的,他们掀起了

    A.维新变法运动

    B.君主立宪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实验主义……以及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支持者。”上述情景出现于

    A.戊戌变法时期

    B.清末新政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李大钊指出:“世界一切现象,无能逃于理法支配者。人事界的现象,亦不能无特种的理法,惟俟史家去发现它,确定它了。”李大钊认为史学研究重在

    A.寻找社会规律

    B.构建伦理道德

    C.整理史实资料

    D.探索革命道路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记述了与钱玄同的一段对话:“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钱玄同回答:“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这说明(   ) ①鲁迅先生对新文化运动仍心存疑虑 ②新文化运动在启导国民觉悟方面发挥了作用 ③鲁迅先生拒绝加入新文化运动阵营 ④愚昧麻木的国民对新文化运动普遍反应冷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某报道说“若夫别尊卑.重阶级,主张人治,反对民权之思想之学说,实为制造专制帝王之根本恶因。吾国思想界不将此根本恶因铲除净尽,则有因必有果,无数废共和之人(或事)……当然接踵应运而生,毫不足怪。”此报道可能出自(     )

    A.《国闻报》

    B.《时务报》

    C.《民报》

    D.《新青年》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