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学历类 > 升学考试 > 高中(高考) > 历史 > 近代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31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中的康有为塑像,头戴举人帽,身穿黄袍马褂。下列说法比较可信的是                                                                 

发布时间:2021-07-24

A.康有为是个因循守旧、保守传统的举人

B.康有为坚持儒家传统和君主制,其立宪思想有进步性。

C.康有为虽为大儒,但彻底摆脱了封建思想,投身维新运动

D.康有为提醒国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应完全保留,不得改变

试卷相关题目

  • 1张之洞在《劝学篇》说:“中学为内学,西方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文。”下列观点突破了张之洞主张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忠信为甲胄,礼文为干橹”

    D.“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严复针对当时一种“主流思想”,提出“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中西学之异也,如其种人之面目然,不可强谓似也。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严复此言的目的在于: 

    A.从中体西用进行学术解释

    B.梳理中体西用的历史演变

    C.从理学层面驳斥中体西用论

    D.依据传统理念质疑中体西用论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19世纪四五十年代,许多中国人在诗文中将西方人称为“夷”。过了二三十年,这些人的诗文再版发行时,“夷”都改为“洋”了。这个变化反映了

    A.中国社会普遍接受了西方文化中的平等观念

    B.中国知识界已经意识到了西方对中国的优势

    C.“西学”通过洋务运动已成中国思想界主流

    D.中西之间已经实现了相互的尊重与和平共处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近代中国仁人志士从学造西方器物、仿行西方政治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与此同时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而以儒学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造成“西学”与“中学”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学”涌人中国

    B.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中学”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C.中国社会的巨变和社会逐步转型的需要

    D.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认识水平不断提高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李鸿章《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日本君臣发奋为雄,选宗室及大臣子弟之聪秀者,往两国(英、法)制器厂师习各艺,又购制器之器,在本国制习,……去年英人虚声恫吓,以兵临之,然英人所视为攻战之利者,彼已分擅其长,而英人因无如之何也。”这表明李鸿章

    A.已找到强国御侮之道

    B.主张效法日本全盘西化

    C.决意严守祖制不动摇

    D.未找到中国落后的根源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康有为维新变法理论呈现的特点是[     ]

    A.将西方的政治学说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B.彻底地批判了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

    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原理,宣传维新思想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鲁迅先生曾对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思想潮流给以这样的概括:“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日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更新,思想要旧。”这一思想潮流是指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D.反对专制,倡导共和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传教士林乐知曾评价说:“欲自强其国者,徒养多兵,广购兵船枪炮,自谓可以示威,而实与驴服狮皮,终为群兽觑破而丧其身者无异也。”能说明以上观点的论据是

    A.洋务派,中体西用

    B.顽固派,盲目排外

    C.维新派,君主立宪

    D.革命派,民主共和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以下关于“中体西用”思想的论述,错误的一项是:

    A.对洋务运动、百日维新和清末“新政”具有指导作用

    B.其根本目的是维护中国传统政治和思想

    C.张之洞是这一思想的集中反映者

    D.其在中国近代未起任何进步作用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材料描述了中国近代的哪一部著作

    A.《海国图志》

    B.《新学伪经考》

    C.《资政新篇》

    D.《狂人日记》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