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给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的是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朱熹笔下的孔子
C.康有为笔下的孔子
D.陈独秀的孔子
试卷相关题目
- 1下列人物将“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层面扩展到制度层面的较早提倡者是
A.魏源
B.林则徐
C.康有为
D.孙中山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一欧洲者,询某厂船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谭嗣同1896年在《仁学》一书中说,中国“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这句话的真实意图是:
A.对古代政治制度的欣赏
B.说明中国在政治领域相对停滞的特征
C.肯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D.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根据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王韬曾说:“其时罢兵议款,互市通商,海寓晏安,相习无事,而内外诸大臣,皆深以言西事为讳,徒事粉饰,弥缝苟且于目前。”这表明鸦片战争之后
A.社会上层未能警醒
B.中国社会和平繁荣
C.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D.士大夫醉生梦死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国也者,积民而成,国之有民,犹身之有四肢、五脏、筋脉、血轮也。未有四肢已断,五脏已瘵(zhài,病),筋脉已伤,血轮已涸,而身犹能存者;则亦未有其民愚陋、怯弱、涣散、混浊而国尤能立者。欲其国之安富尊荣,则新民之道不可不讲。”下列表述是对梁启超这番话的理解,其中最准确的是
A.国运兴衰取决于国民素养
B.提倡西学,反对愚昧
C.国民应当为国家而献身
D.发展教育,振兴中华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1864年,有人称:“当今光气大开,远方毕至”,欧洲诸邦“胥聚于我一中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所谓不世出之机也”。这一“变局论”
A.奠定了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
B.基本沿袭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C.反映了对西方文明的抵制态度
D.反映了变法自强思想的出现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以下是“清政府学部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中学堂课程及课时统计表”,从中获取的正确信息是课程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语历史地理几何代数理化植物动物图画体操合计课时545193611112088410177
A.教育出现近代化趋势
B.殖民地教育特征明显
C.传统教育仍占主导地位
D.近代教育已取代传统教育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甲午战争之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流行用语,在新式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及创会的口号,然而新式学堂及学会的教学内容与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或新学。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因为新式学堂及学会的创办人
A.多半是接受西方新式教育的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较为陌生
B.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它会阻碍西学的发展
C.多为外国人士或在华传教士,自然会偏重于西学或新学的引介
D.多以“中学为体”作为对付保守势力攻击学堂及学会的挡箭牌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王韬《弢园文录外编》中载述:“朝廷有兵刑礼乐赏罚诸大政,必集众于上下议院,君可而民否不能行,民可而君否亦不能行;必君民意见相同,而后可颁之于远近。……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王韬的认识
A.准确反映了议会的职权
B.仍受古代民本思想影响
C.揭示了君主立宪制的本质
D.深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严复在《辟韩》一文中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从当时的历史时期来看,严复的这一言论反映了( )。
A.严复接受西方科学思想
B.严复的中体西用观点
C.维新派的民权意识
D.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主张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