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学历类 > 升学考试 > 高中(高考) > 历史 > 古代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481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②奠定中国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  ③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④是该时期生产力发展的反映

发布时间:2021-07-23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试卷相关题目

  • 1董仲舒认为:“(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对这一言论最准确的理解是 

    A.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

    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君权神授”思想

    C.与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主张如出一辙

    D.排斥其他学说,树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它是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

    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C.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它宣扬的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指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并使其成为正统思想②“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其中“政”的核心是中央集权③“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大一统

    A.①②

    B.①

    C.②

    D.③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说:“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他提出这一主张的根本目的是

    A.遏制学术自由

    B.加强中央集权

    C.提高儒学地位

    D.统一思想文化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汉武帝起用儒学之士的用人政策①反映了社会各方面事务需要人才 ②其方式主要是策问 ③适应了封建国 家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④是封建国家的一种选官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济宁是孔子和孟子的故乡,儒家文化的发源地。随着社会的变迁,儒家文化自身也在不断地充实和发展,下列各项能够体现儒家思想与时俱进精神内涵的是 ①汉代董仲舒将“春秋大一统”融入儒家思想②宋代儒学家将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 ③明清时期的儒学家将儒学神圣化④当今为建立和谐社会充分发掘儒家思想的深层内涵

    A.①②

    B.①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西汉时,一大夫随汉武帝外出打猎,汉武帝得到一头小鹿,交给大夫带回,路遇母鹿,两鹿互相哀鸣,大夫便放了小鹿。董仲舒断曰:“中感母恩,虽废君命,徙之可也”,对大夫减轻了处罚。董仲舒断案体现的思想是

    A.君权神授

    B.德主刑辅

    C.天人感应

    D.三纲五常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春秋繁露》中写道:“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以上材料反映的是  

    A.春秋时,道家思想

    B.战国时,法家思想

    C.汉初时,黄老学说

    D.汉武帝时,儒学思想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 [     ]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中国由分裂到统一

    C.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