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学历类 > 升学考试 > 高中(高考) > 历史 > 古代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041

郑樵在《通志.氏族略.氏族序》中记载:“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此近古之制,以绳天下,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也。”谱学的兴盛说明: ①家族制度受宗法制的影响②门阀士族势力强大③社会等级森严、流动性差④行政管理系统发达:

发布时间:2021-07-20

A.②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试卷相关题目

  • 1宗法分封制体现了早期国家形态的一些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形态的演进,宗法分封制逐渐衰落。其衰落的实质是

    A.诸侯国力量增强,彼此进行争霸战争

    B.政治关系中的地缘关系逐渐取代血缘关系

    C.周王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D.受封的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便利其势力增长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宗法制是古代中国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对后世的政治、文化等影响很大。下列有关西周宗法制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继承了商朝的传统制度

    B.它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C.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D.周王可以任免诸侯王国里的官员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有学者指出,(西周)几乎所有主要封国都有其不同于周文化的土著的立国基础,在分封制度实行以前……其他的封国基本上没有被融入……中原文化系统之内。因此,分封制度实际上是通过分封地区上层统治阶层的周朝化而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中原文化运动。这一论述意在强调分封制(    )

    A.扩大了西周王朝的统治疆域范围

    B.有助于周文化在各地的传播

    C.使地方丧失了政治文化的独立性

    D.不利于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中国人总是作为他家庭中忠诚的成员生活着,非常关心亲族关系,对于辈分、男女性别和身份的区别很是敏感,从古代起,女儿都是嫁到别家去,儿子则将媳妇娶进自己家里。”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体现了宗法制等级森严及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特点

    B.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权力的分配

    C.宗法制的形成有利于宗族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D.体现了大宗和小宗的关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观察上图,你所能得到的历史信息有(  ) ①此图反映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②该制度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③该制度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④该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和继承制度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召公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与北燕。“召公”被分封是因为他是(  )

    A.姻亲

    B.王族

    C.先代贵族

    D.功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阅读下列 选项中有关春秋时期郑国执政大夫子产的文字。其中,哪一项属于作者对历史的评价?(  )

    A.占星家预言宋、卫、陈、郑等国将同日大火,只有祭天才能避免,子产不同意。

    B.后来,四国果然同遭火灾。不少人建议子产赶紧祭天,否则还将发生火灾,子产仍予拒绝。

    C.他说:“天道遥远,人事切近,占星家不过是乱说,说多了,岂不偶有碰对的吗?”后来,郑国未遭火灾。

    D.这个故事可以说明子产不重“天道”重“人事”,不迷信、不盲从,坚持理性。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特别是许多台湾同胞,根据家谱记载到祖国大陆原籍地人祖归宗,认识到了自己是真正的中国人,而不是“台独”分子所说的“台湾人”。这种“认祖归宗”的情结源于古代的         (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井田制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其中,“王而不藩”的“藩”意指

    A.在地方实行分封制

    B.在中央实行世袭制

    C.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D.在中央实行皇帝制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春秋与战国时期改革的不同之处主要是

    A.改革的内容

    B.改革的方式

    C.改革的性质

    D.改革的结果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