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继承隋制,“故尚书省上承君相,下行中外百司,为全国行政之总枢纽,为政令之制颁而节制之机关,非实地执行之机关也”。材料表明唐朝初期尚书省
A.总理朝政成为三省的核心
B.为全国政务执行机关
C.与中书、门下地位平等
D.与中书、门下相互牵制
试卷相关题目
- 1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时期解决“权力制衡”的措施是
A.突破贵族对官职的垄断权
B.扩大官员入仕的来源
C.分割权力并完善运行机制
D.将行政、军、财权分割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江南土豪从汉魏以来既已存在,并随着江南经济的进步而有较大规模的发展,在刘宋时他们中就不乏“献私财数十万”以求升进者,但迄至梁末,他们并不能“预于南朝大政”,究其原因
A.军功授爵排斥纳粟拜爵
B.唯才是举一定程度规避门阀士族
C.新兴地主缺乏武装力量
D.九品中正制形成僵化的门阀制度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钱穆在《中国历史上之考试制度》中说:“清末人却一意想变法,把此制度也连根拔去。民国以来,政府用人,便全无标准,人事奔竞,派系倾轧,结党营私,偏枯偏荣,种种病象,指不胜屈。”材料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A.科举制度可以杜绝官场的腐败
B.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曾有利于人才的选拔
C.科举制度的废除是产生民国用人弊病的根本原因
D.科举制度被废除是“预备立宪”的结果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某史籍载: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皆侯矣。”对这一举措的解读正确的是
A.背景:汉承秦制,加强中央集权
B.内容:废除嫡长子继承王位的历史传统
C.结果:尾大不掉,导致七国之乱
D.意义: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前汉的经典官僚机构。”造成当时“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政治统一的实现
B.三省六部制的实施
C.官员选拔制度的变化
D.豪门望族势力壮大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汉武帝时的《出界律》规定: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地活动,绝对不能私出国(诸侯国)界。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
A.强化君主专制
B.加强思想控制
C.防止诸侯割据
D.加强中央集权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天下之士群趋而奔向之。上意所向,风俗随之,人才高下、士风之醇漓,率由是出。”材料描述的制度是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史学家胡三省(1230—1302年)在注《资治通鉴》时感叹道:“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今山西、河北北部地区)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此段材料反映了( )
A.少数民族内迁冲击了中原固有的统治秩序
B.隋朝以后少数民族人才辈出
C.民族融合的加强冲击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D.中国经济政治中心转移至黄河中下游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该体制自秦朝创立,纵贯中国古代。“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单线垂直的独立管理体系,与政府行政机构分离,从而确保了体制下各级机构权力的独立运作,上下一体,机构官员高效行权。”该体制是
A.宗法分封体制
B.“丞相”体制
C.监察体制
D.科举选官体制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元史·百官志七》记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互为表里。”据此判断,元代行省
A.掌地方军政大权,且不受中央节制
B.具有中央派出机构和地方最高行政机关的双重性
C.否定了秦汉以来的郡县制
D.延续了北宋以来“强干弱枝”的行政管理体系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