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敕谏议大夫论事,自今后不须令宰相先知。”乾元二年(759年)又规定“两省谏官十日一上封事。”这些规定体现了( )
发布时间:2021-07-19
A.谏官主要职能是监督宰相
B.谏官谏议权不断增强
C.谏官隶属尚书、门下两省
D.谏官地位相当于宰相
试卷相关题目
- 1某学者认为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在许多方面“大体接近近代社会价值取向”。下列符合这一认识的是
A.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C.科举制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D.科举制可提高官员文化水平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这一措施即
A.设立中朝
B.酎金夺爵
C.推恩令
D.设置刺史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某学者评论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
A.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
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
B.建立汉朝与西方的联系
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
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宋高宗对大臣说,今后凡是“批降御笔处分”,虽然出自“朕意”,但必须“经由三省、枢密院”,如果出现不当,允许大臣们“奏禀”。宋孝宗任命曾任王府教授的刘章到漳州做知州,因遭到谏议大夫王大宝的抵制而没有执行。这表明
A.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B.君主专制制度强化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君权受到很多威胁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有学者指出:“中国政治传统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关于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为削弱丞相的职权,任用亲信朝臣,在内廷处理国政形成所谓的“中朝”
B.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宋代设置枢密院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
D.明朝正式下令废除宰相职位,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君臣关系的好坏,应当说是一个政权的政治是否正常和能否稳定的标尺。有学者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大臣“坐而论道”,从宋太祖以后 “站而论道”,到了明代只能“跪奏笔录”,这种变化说明了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D.丞相被废,六部地位极低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某一时期的职位称呼是:“龙图阁直学士、户部郎中、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这一称呼反映了宋朝
A.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
B.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C.内重外轻的文官体制
D.官、职、差遣相分离制度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下列对我国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趋势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强化
B.中央权力越来越大,地方权力越来越小
C.中央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渐趋严密
D.中央集权趋弱,地方独立性增强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