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相关题目
- 1宋代范正敏《遯斋闲览·证误》:“闽岭以南多木棉,土人竟植之,有至数千株者,採其花为布,号吉贝布。”材料主要反映了宋代福建
A.农民以种植棉花为主业
B.棉花种植与纺织业日益扩大
C.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D.商业日益发达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2010年,《诗经》在德国莱比锡书展中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其中一首《周颂·载芟》云:“载芟(割除杂草)载柞(砍除树木),其耕泽泽(松土)。千耦(二人并耕)其耘(除草),徂(往)隰(洼地)徂畛(高坡田)”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A.土地大量开垦、私田大量出现
B.铁器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C.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的情形
D.封建小农经济已经盛行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有“初税亩”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是指
A.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描绘了这样一个农民形象:“‘普通’农民大概一半是自耕农,一半兼做佃农。不管怎样,他和他的家人在相隔不远的三四块田地里劳动,带着锄头和镰刀来来回回,主要为他们自己的生存干活……还可以种点卖钱的作物。”这反映了自耕农( )
A.在经济上实现了男耕女织
B.依赖于商品经济而生存
C.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自给,部分用于市场交换
D.生活富裕祥和的真实情况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文献记载:“蜀守冰凿离礁,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次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浸,百姓享其利。”这里的“此渠”是指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丼渠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我国农业由“刀耕火种”进入“石器锄耕”阶段后,人们使用的主要生产工具是
A.石斧、石锛
B.骨耜、石耜
C.钱、镈
D.铁铲、铁犁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对比图一和图二,从中可以观察到的是
A.生产模式的变化
B.生产工具的进步
C.社会组织的完善
D.经营方式的改变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均田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土地制度,推行该制度的朝代有 ①西周 ②北魏 ③唐朝 ④明朝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C.商品经济的发达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工具的改进是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与图一相比,图二工具的进步之处在于[ ]
A.合理利用水资源
B.既能灌溉又能排涝
C.节省了人力
D.灌溉不受水源限制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