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相关题目
- 1《盐铁论·水旱》说:“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用不具,则田畴荒,谷不殖。”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
A.刀耕火种
B.铁犁牛耕
C.精耕细作
D.男耕女织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清代学者陶煦记载“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导致此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重农抑商政策的长期推行
B.精耕细作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C.封建土地私有制居于主导地位
D.闭关锁国政策的长期推行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推断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 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后汉书》载:“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
A.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
B.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
C.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
D.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十二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受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 有学者认为“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对该土地制度理解正确的是
A.反映了井田制度的实质
B.从根本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C.有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与资产阶级民生主张相同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隋唐时期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某生在笔记中整理出下列要点,其中正确的是
A.“王羲之、顾恺之:文化兴盛的代表”
B.“佛教、道教的开始盛行”:儒学首度面临挑战
C.“渠堰使”设置和“北方出现的高转筒车”:唐代对水利的重视
D.“商人一入市籍,不得为官”:商人仍然没有取得自由民的同等地位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右图是甘肃莫高窟壁画《农作图》中的一幅,这反映出
A.唐代在西北率先实现了生产工具的革新
B.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已影响到西北地区
C.中国的农业开始确立铁犁牛耕的模式
D.土地的日益集中导致人民生活困苦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南宋范成大诗曰:“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句中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
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B.农民过着非常富足的田园生活
C.农村经济存在性别分工
D.当时的纺织材料中有麻和蚕丝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关于“五谷”,古代最主要的说法有两种:最初流行的说法是指麻、黍、稷、麦、菽,而后来最流行的说法是指稻、黍、稷、麦、菽。较早流行的“五谷”中无“稻”,主要原因在于
A.水稻的发现较晚
B.最初的经济重心在北方
C.稻是古代主要的经济作物
D.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周颂·载芟》云:“载芟(割除杂草)载柞(砍除树木),其耕泽泽(松土)。千耦(二人并耕)其耘(除草),徂(往)隰(洼地)徂畛(高坡田)。”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A.土地大量开垦、私田大量出现
B.铁器已经普遍使用
C.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
D.封建小农经济已经盛行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