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学者陶煦说:“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这种观点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土地兼并现象盛行
B.“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社会风气盛行
C.小农经济的瓦解
D.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试卷相关题目
- 1观察下列图片,你从中获取的信息主要是 骨耜 石犁 铁锄
A.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经历了粗放到精耕细作的演变
B.中国传统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
C.中国传统农业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
D.铁器的广泛使用反映了我国科学技术高度发达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有学者这样描述:“当中国使用铁犁的时候,欧洲还在用木犁;但是当欧洲使用钢犁的时候,中国还是在使用铁犁。”作者这一描述旨在说明
A.工业革命促进了欧洲经济的迅速发展
B.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于欧洲
C.中国的先进工具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
D.中西方发展逐渐出现“易位”的原因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目前出土的汉代牛耕图画像石共有多幅。其分布如下: 出土省份出土地点陕西米脂、绥德、西安碑林、陕北山东滕县宏道院、滕县黄家岭、邹城市面粉厂山西平陆枣园内蒙古和林格尔江苏泗洪重岗、遂宁双沟镇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汉朝时使用牛耕的范围较广
B.山东的农耕技术在汉代最先进
C.汉代时陕西是全国经济中心
D.汉朝时牛耕范围已经遍及全国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安徽人杰地灵,历代人才辈出。下表据《安徽历史名人词典》统计,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时期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人才数35534(隋3,唐19,五代12)186536
A.隋唐五代人才少于秦汉魏晋南北朝说明经济重心未开始南移
B.五代时期人才数量多于隋朝反映了乱世比盛世更易造就人才
C.明清时期人才数量最多反映了封建社会仍处于高度发展阶段
D.人才数量总体不断增长反映了安徽地区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绍兴五年(1135年),屯田郎中樊宾说:荆湖、江南与两浙有大批良田无人可耕,地有遗利,而中原南渡之人,人有余力。如果“使流寓失业之人,田荒闲不耕之田,则地无遗利,人无遗力,可以资中兴。”材料不能说明
A.政局动荡导致流民增多
B.樊宾建议政府鼓励垦荒发展生产
C.合理安置流民有利于维护南宋统治
D.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此时完成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古代土地制度经历了从井田制到均田制的变化,这一变化表明
A.土地从国家所有彻底转变为私人所有
B.土地制度的性质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C.集体劳作到以家庭为单位的农耕生产
D.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实现了完全分离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下列有关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最早培植水稻和粟
B.商周时期普遍使用青铜农具
C.隋唐时期出现的曲辕犁一直为后世沿用
D.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到江浙地区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西周初年的土地情况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而西周末年诸侯国之间“夺田”、“争田”现象不断发生,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西周王室衰微
B.王室所占有的土地有加强趋势
C.诸侯争霸斗争激烈
D.土地私有制发展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下列各项中,能体现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在汉代取得明显进步的是
A.水排
B.耧车
C.曲辕犁
D.水转翻车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在《汉书·食货志》里,班固:“食谓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 同时该书上篇概括了先秦各家重视农业生产的思想。如管仲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孔丘的“先富后教”,李悝的“尽地力之教”,商鞅的“急耕战之赏”。可见
A.班固对“食”与“货”这两个概念,做了明确的分析解释.
B.“食”是指农业生产,“货”是指农家副业的生产
C.表明了作者继承战国以来的重农抑商的思想
D.该书上篇为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全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