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学历类 > 升学考试 > 高中(高考) > 历史 > 古代史—古代中国的经济781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发布时间:2021-07-13

A.铁农具、牛耕的推广

B.水利工程的兴修

C.战国时社会秩序的稳定

D.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和发展

试卷相关题目

  • 1下列古代中国灌溉工具按其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筒车     ②风力水车   ③翻车       ④高转筒车

    A.①④②③

    B.②③①④

    C.③①④②

    D.④②③①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A.促使井田制的瓦解

    B.地主阶级的兴起

    C.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

    D.引起了变法的浪潮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我国古代统治者经常采取措施限制土地兼并,其最主要目的是    

    A.解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保证国家赋税收入,稳定统治

    C.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

    D.保护自耕农经济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墨子说:“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上述引文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

    A.“重农抑商”政策深入人心

    B.农业有力支持了兼并战争

    C.农民深受地主压迫的事实

    D.封建制下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井田制开始瓦解

    B.商品经济发展

    C.小农经济兴起

    D.家庭手工业产生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著名史学家格奥尔格认为:史识,就是对历史问题的真知灼见,就是对历史的“灵心慧眼”,就是在一定的“史观”指导下,通过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得出科学的结论和认识。据此分析,下列属于“史识”的是

    A.清雍正年间,在皇宫隆宗门内设立军机处

    B.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C.“汴京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

    D.《本草纲目》记载:“枸杞,补肾生精,养肝……明目安神,令人长寿。”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A.耕作方式的发展

    B.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

    C.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力的提高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推动作用

    B.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

    C.江南与越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

    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领域出现了重要变革,突出表现在  ①铁工具得到使用和牛耕逐步推广 ②兴建大型水利工程 ③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应运而生 ④出现职业商人和货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下列有关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史实,其中因果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刀耕火种——小农经济形成

    B.铁犁牛耕——井田制形成

    C.铁犁牛耕——小农经济形成

    D.土地兼并——政府财政收入增加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