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学历类 > 升学考试 > 高中(高考) > 历史 > 古代史—古代中国的经济531

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这说明当时(   )  

发布时间:2021-07-12

A.明代棉纺织的发展

B.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

C.南方农业生产比北方发达

D.商人买贱卖贵的普遍现象

试卷相关题目

  • 1“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这表明清政府

    A.禁止外国商人来华

    B.重视维护外商利益

    C.加强沿海军事防御

    D.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清代宁波一带流传有一首民谣,是嘲笑山西商人的:“山西人,大褥套,发财回家哈哈笑,建房置地养老少。山西人,大褥套,挣下银子藏地窖。窖满再难盛,铸成“搬不动”。不怕贼偷不怕劫,夜夜安心把觉困。”对上述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清代晋商活动范围较广

    B.晋商财力雄厚

    C.晋商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

    D.晋商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吴江县的盛泽镇,本来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上述材料说明(   )

    A.盛泽镇丝织业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明代已开始形成以“市”为标志的商业中心

    C.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失效

    D.工商业发展促进城镇的形成与繁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官街鼓”又称“咚咚鼓”,是一种报时信号。《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十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唐宋街鼓的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唐朝市受官府的严格监管,宋代坊市制度的崩溃

    B.宋代不重视商业发展

    C.宋代在城市管理上出现了倒退

    D.宋代出现了草市、集镇,纸币广泛流通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晓市。”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下列哪一城市(   )

    A.唐朝前期的长安城

    B.北宋开封城

    C.南宋临安城

    D.元朝泉州城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国家实力有两种,一种是硬实力,指国家的经济、军事等实力;另一种是软实力,指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实力。下列哪项不属于唐宋时期国家软实力的表现

    A.实施三省六部制

    B.儒学哲理化

    C.打破坊市界限

    D.完善科举制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的“九市”是指(   )       

    A.工官监管的夜市

    B.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

    C.物流通畅的草市

    D.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中央电视台在《探索?发现》栏目中曾播出“徽商之儒商”节目。节目中说“徽商一个鲜明的特点是‘贾而好儒’,‘贾儒结合’。…… 清乾隆、嘉庆时期,徽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清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我们由此可以推断,徽商的“贾儒结合”实质是(   )。

    A.近代商业和传统文化的结合

    B.传统文化与近代经济的结合

    C.传统商业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结合

    D.旧式商贾与封建权势的钱权结合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最早打破坊市界限,将市分散在城中,“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的朝代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