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学历类 > 升学考试 > 高中(高考) > 历史 > 古代史—古代中国的经济361

吴江县的盛泽镇,本来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上述材料说明 [     ]

发布时间:2021-07-10

A.盛泽镇丝织业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明代已开始形成以“市”为标志的商业中心

C.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失效

D.工商业发展促进城镇的形成与繁荣

试卷相关题目

  • 1有史学家指出:“宋朝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下列史实可为此观点提供证据的是    ①市场交易由官府直接监管 ②坊市界限被打破 ③纸币在商业活动中流通  ④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夜市喧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天街买卖,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袜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材料中描绘的这种经济现象最早出现在

    A.西汉

    B.隋唐

    C.北宋

    D.元朝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下图 场景的是         《清明上河图》(局部)

    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和市已没有区别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明清时期中国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商人群体是

    A.粤商和徽商

    B.徽商和晋商

    C.闽商和粤商

    D.晋商和粤商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扬州古老的东关街剪刀巷2~6号北端墙角嵌着“山陕会馆地基北墙界址”碑刻,是山西、陕西盐商商帮在扬州设置会所的有力见证。对此碑刻解读最有可能不符合史实的是

    A.该会馆是山西、陕西盐商联络乡谊之情的场所

    B.该会馆最早应建造于商业较为繁荣的宋元时期

    C.该会馆证明扬州也是当时山陕商帮聚居地之一

    D.该会馆是山陕商帮维护同行和同乡利益的组织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下列对宋代城市发展概况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打破了“市”和“坊”的界限②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③市的启闭也不再由官方统一规定时间,出现了夜市,晓市等④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⑤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早市)。” 这种现象的普遍出现开始于        

    A.两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唐朝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所反映的实质是

    A.杜绝在乡村以及边远地区设市

    B.城市是商品交换的惟一场所

    C.政府力图控制民间商业活动

    D.州治、县治具备设立市场的条件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的特点是 ①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②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③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④劳动力也开始成为商品 ⑤区域性商人团体的形成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③④⑤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