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学历类 > 升学考试 > 高中(高考) > 历史 > 古代史—古代中国的经济321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期,“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有 ①铁犁牛耕的推广  ②各国变法的推行 ③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发布时间:2021-07-10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试卷相关题目

  • 1《左传》相传为左丘明为解释《春秋》而作。书中记载“欲绮夺夷阳五田欲隹与长鱼矫争田”。“晋欲至与周争堠田”(注:划线部分是人名)。这些历史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贵族间的争权夺利

    B.土地日渐私有化

    C.地主土地兼并严重

    D.少数民族对中原的冲击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唐朝前期存在三种土地占有情况。一是地主占有的土地。这种占有关中最多,长江流域次之,关东最少。二是按均田法农民占有的土地。这种占有关东最多,长江流域次之,关中最少。三是百姓自己开垦的土地。在关中地区,农民按均田法占有田地最少,主要是因为该地区     

    A.商品经济发达

    B.存在井田制

    C.小农经济落后

    D.地主占有大量土地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顾炎武读《旧唐书》时曾感慨:“事变日新,人情弥险,有以富厚之名,而反使其后人无立锥之地者,亦不可不虑也”。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土地所有权短时间内大规模转移的可能

    B.此时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C.富厚者土地的丧失可能是因为农民起义

    D.社会上存在土地兼并现象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2010年,《诗经》在德国莱比锡书展中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其中一首《周颂?载芟》云:“载芟(割除杂草)载柞(砍除树木),其耕泽泽(松土)。千耦(二人并耕为耦)其耘(除草),徂(往)隰(洼地)徂畛(高坡田)”从中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A.井田制下奴隶集体耕作的情形

    B.铁器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C.土地大量开垦、私田大量出现

    D.封建小农经济已经盛行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  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  ④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有学者论:“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有①盐铁官营制度 ②早市、夜市的出现 ③商帮的形成  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宋朝开历史之先河,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以致“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土地兼并这一千百年来的问题在宋代得到基本解决

    B.宋代统治者通过实施土地兼并解决了唐末五代农业的不景气状况

    C.土地兼并顺应了宋代社会发展要求,促进了宋代的长治久安

    D.土地兼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北宋史学家说:“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均田制为空文。”上述言论

    A.指出均田制被破坏是必然的

    B.没有正确指出均田制被破坏的根源

    C.客观地说明了均田制被破坏的原因

    D.反映了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据《左传》鲁宣公十五年记载“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下列对引文中所说“公田”特点的叙述不正确是

    A.土地归国家所有

    B.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C.受田者对土地有权世代使用

    D.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实数收税。这一税制改革:

    A.成就了鲁国的霸主地位

    B.加速了土地兼并的进程

    C.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发生变化

    D.促成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