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四年十二月,‘诏吴王左相靖海侯吴桢,籍方国珍所部温、台、庆三府军士……隶各卫为军,仍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下述对材料中政策理解不正确的是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B.根源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D.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试卷相关题目
- 1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人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发生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
A.“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鸦片大量流人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某人翻阅家谱时看到“十一世长房:伯爵公,忠厚无华,勤力本业,家族有事,无不勉赴,不失为祖宗纯孙。”材料中的“伯爵公”最有可能是
A.手工业者
B.商人
C.农民
D.官僚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以下观点中,与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不相符合的有 ①“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②“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山泽资源)不出则财匮少” ③“待农而食之,虞(山泽资源)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 ④“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下列言论中,顺应商品经济发展,主张农商并重的是
A.“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弩”。(商鞅)
B.“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明太祖)
C.“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张居正)
D.“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雍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
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
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
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重农抑商政策曾推动秦国走向强盛,到了清末却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在中外历史上与此类似的典型经济政策还有 ①美国曾经实行的自由放任政策 ②列宁提出并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③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④中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历代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限制和打击工商业者
B.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
C.维护自然经济
D.巩固封建统治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直到康乾盛世,中国的小农经济历经千年发展到了辉煌的顶峰,中国的GDP在晚清时甚至达到了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然而著名历史学家黄宗智却认为,这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A.中国经济总量在不断减少,没有发展
B.中国经济总量增加,但仍以传统经济为主
C.中国经济总量将要被英国超过
D.“劳动生产率”水平在增长,但总量在下降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A.缓和阶级矛盾
B.维护地主阶级统治
C.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D.减轻农民负担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全国各地蚕桑业趋于萎缩,但珠江流域蚕桑业却快速发展,赶上太湖流域。这是因为
A.珠江流域棉纺织技术发展快速
B.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C.清政府在广州设立洋务企业
D.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