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学历类 > 升学考试 > 高中(高考) > 历史 > 古代史—古代中国的经济201

下列说法符合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的有 ①一家一户的小农个体生产        ②地主土地所有制 ③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            ④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发布时间:2021-07-09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试卷相关题目

  • 1《新唐书·地理志》载中唐以后全国兴修水利工程83项次,南方有71项次,其中江南一道即独占50项次,据考察唐代长江中游地区兴修水利工程项次远不止于此。上述材料表明唐代   

    A.南方粮食产量超过北方

    B.长江中游经济最发达

    C.重视江南的水陆交通发展

    D.重视南方水利工程建设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为4~5倍,据十三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

    A.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B.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C.水利灌溉技术先进

    D.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帝王们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照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下列结论中成立的是

    A.“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重农抑商”是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而导致的

    C.“重农抑商”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们的明智选择

    D.“重农抑商”政策是由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决定的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西汉初晁错在《论贵粟疏》中说:“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有其必要性

    B.商人实力强大威胁中央集权制

    C.工商业资本流动冲击等级秩序

    D.商人的土地兼并加剧农民流亡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明初下令迁江南民十四万户到凤阳;后再迁天下富户五千三百户到南京;后又强迫各地富户一万四千三百余户迁到南京。据贝琼《横塘农诗序》说:“三吴巨姓,享农之利而不亲其劳,数年之中,既盈而复,或死或徙,无一存者。”这一做法

    A.动摇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B.保证了皇室土地所有制

    C.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

    D.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A.分封制

    B.个体农耕

    C.集体劳作

    D.自然经济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是黄梅戏《天仙配》中的一段唱词,它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的特点是

    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B.商品经济发达

    C.自耕农经济脆弱

    D.农家生活自然祥和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我国战国时成书的《吕氏春秋》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该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B.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

    C.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

    D.土地私有制提高其利用效率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田於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该民谣出现的时间和称颂的水利工程的所在地区是

    A.春秋 河套

    B.战国四川

    C.战国关中

    D.汉代关中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荀子·富国》)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

    A.小农经济

    B.精耕细作

    C.铁犁牛耕

    D.自给自足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