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学历类 > 升学考试 > 高中(高考) > 历史 > 古代史—古代中国的经济151

古代中国钢铁冶炼铸造技术发达,质量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下列有关中国古代钢铁冶炼铸造史的表述正确的是     

发布时间:2021-07-09

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铸造铁器的国家

B.公元1世纪时即创造出自然力鼓风冶铁的方法

C.北宋时冶铁已开始使用煤炭作原料

D.铁业官营制度是中国冶铁业辉煌的根本原因

试卷相关题目

  • 1古代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锦之首,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其织造工艺高超,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

    A.民营手工业

    B.官营手工业

    C.工场手工业

    D.家庭手工业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清初松江人叶梦珠在《阅世编》中记录道:“前朝标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辄数以万计,多或数十万两,少亦以万计。”到了清朝后,“标客巨商罕至,近来多者所挟不过万金,少者或二、三千金,利亦微矣。”造成江南棉布业市镇衰落的原因有 ①外国机织布进入中国               ②江南地区棉纺织技术衰落 ③棉花种植区域扩大                 ④织布作坊各自独立经营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诗中反映了宋代

    A.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B.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C.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D.产品商品话程度提高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大清律例》规定:“凡有司官私役使部民,及监工官私役使夫匠,出百里之外,及久占在家使唤者,一名笞四十,每五名加一等,罪止杖八十。”这一规定可以印证当时   

    A.对行政人员有严格的人身控制

    B.政府着力规范官吏正当行使权力

    C.以严刑酷法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D.官营成为手工业的主要组织形式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据《宋史·地理志》记载统计的宋代各地贡绢州数量列表如下,这一现象说明        分布地区贡绢州数该路州数贡绢州所占比例华北地区496872.1%占全国总州数21%四川地区216233.9%江南地区249315.8%占全国总州数10% 

    A.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普遍

    B.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

    C.政府征收赋税以丝织品为主

    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开始南移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 盛泽镇,……明初以村名,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迄今乾隆居民百倍与昔。绫绸之聚亦见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此类江南亦不止一地。  上述材料表明

    A.乾隆皇帝支持手工业的发展

    B.江南手工业发展日益迅速

    C.棉纺织业发展超过丝织业

    D.明清江南工商业市镇发展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唐人有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但后人一直认为秘色瓷开始生产于五代,直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了十多件精美的秘色瓷,最终印证了唐代就生产秘色瓷而非五代。以上材料说明获取史料的有效途径有:    ①文学记载侧面反映   ②考古发掘    ③史书记载              ④民间传说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明万历年问“瓷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 ①流动人口众多          ②制瓷业发达  ③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

    B.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C.土地兼并严重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汉代的盐铁丞孔仅言:“敢私铸铁器鬻卖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郡不出铁者,置小铁官,使属在所县。”孔仅在此强调

    A.实行盐铁官营

    B.用灌钢法冶铁

    C.加快盐铁生产

    D.推行郡国并行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