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 > 题库频道 > 学历类 > 升学考试 > 高中(高考) > 历史 > 古代史—古代中国的经济71

1757年,乾隆下令“一口通商”,四大海关仅留广东一处,大量的茶叶、丝绸、瓷器等商品从广州运往世界各地。此后的100年间,广东十三行向清政府提供了40%的关税收入。对此理解错误的有 ①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②乾隆时期开始设立广州十三行 ③十三行是政府设立并经营的对外贸易机构  ④十三行成为清政府海关收入的主要来源

发布时间:2021-07-09

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②

试卷相关题目

  • 1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帝王们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照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下列结论中成立的是

    A.“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重农抑商”是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而导致的

    C.“重农抑商”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们的明智选择

    D.“重农抑商”政策是由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决定的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权耙扫帚扬场掀,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该农谣反映出古代农耕经济怎样的特点

    A.自给自足

    B.精耕细作

    C.男耕女织

    D.家庭经营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私通外夷,已有禁例。近岁官员军民不知遵守,往往私造海舟,假朝廷斡办为名,擅自下番,扰害外夷,或诱引为寇……尔宜申明前禁,榜谕缘海军民,有犯者许诸人首告,得实者给犯人家赀之半。”(《明宣宗实录》)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明朝前期私人海外贸易已有一定规模

    B.海禁政策根源于私人海外贸易的兴盛

    C.明朝对私人海外贸易告发者予以重赏

    D.海外贸易的丰厚回报使官民铤而走险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范蠡提出,“粜(卖出)石二十则伤农,九十则病末。农伤则草木不辟,末病则货不出。故粜高不过八十,下不过三十,农末俱利矣。”“平粜各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这里所说的“治国之道”是指(    )

    A.重农抑商

    B.农商并重

    C.政府调控物价

    D.自由放任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文献通考?田赋考》在谈及唐代中期的社会状况时说:“今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导致材料中的现象产生的社会原因是

    A.按土地和财产收税,百姓规避赋税现象严重

    B.商人对社会财富的大量侵占

    C.唐朝执行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D.战乱频仍,政府控制的户籍减少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下列有关汉代工商业管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实行抑商政策

    B.关税的数额相当高

    C.允许盐铁私营

    D.对“市”严格管理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萧何曾说:“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这反映出(  )

    A.“重农抑商”思想非常兴盛

    B.土地兼并的现象比较普遍

    C.买田置地是当时权贵的首选

    D.汉代政府要求官员勤俭持家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据古碑记载:“汉建成二十年设沛国于相(今淮北市),颁布‘酒榷’,在濉溪口、柳孜专设税官,征收盐酒税。”材料表明汉代(   ) ①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②实行了分封制 ③实行盐铁专卖政策 ④对市场进行严格管理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  )

    A.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

    B.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C.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

    D.提出“农本商末”观点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中国古代农民对自己的生产劳动不计成本,很少关注投入和产出是否合理,只追求“仓廪实,衣食足”,以生产更多的粮食为目标的。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这种状态(  )

    A.表明只有精耕细作才能发财致富

    B.是长期推行重农抑商的结果

    C.自然经济占主导

    D.是由农民日出而作的生活方式决定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