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一生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关于绘画艺术的真知灼见。郑板桥曾提到他画竹的过程:当他晨起“看竹”时,产生了“眼中这竹”;然后胸中涌起“画意”,此乃“胸中之竹” ;最后“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形成了“手中之竹”。他反复强调“眼中之竹”不同于“胸中之竹”。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①前者是感性的,后者是理性的 ②前者是直接反映,后者是创造性反映 ③前者有局限性,后者无局限性 ④前者是肤浅的,后者是深刻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试卷相关题目
- 1铁道部宣布,自2008年12月21日起,铁路儿童票身高调整为1.1~1.5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同等年龄儿童发育早,平均身高有所提高。为适应这一变化,体现对儿童的关爱,满足社会和人民群众需要,铁道部决定对儿童票的身高标准进行调整,将原标准提高10厘米。铁道部调整儿童票身高标准,主要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A.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
B.主观与客观相统一
C.一分为二的看问题
D.办事情要抓住重点与主流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2美国宇航局发射的“机遇”号火星探测车成功登陆火星,这是继“勇气”号抵达火星后,又一辆美国火星探测车成功登陆这一红色星球。据此完成5~6题。5.连续发射两辆火星探测车,被称为天文学研究的“双保险”,目的是提高科学探测的成功率,缩短探测研究周期,节省研究费用,这是在历经多次失败后总结的经验。这说明( )
A.失败是成功之母
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3《人民日报》载文指出,理论创新的基础和推动力是活生生的社会实践,离开了社会实践,任何理论创新都难以成功。这是因为(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
B.理论创新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
C.理论创新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D.只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就能推进理论创新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4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对“客观的物质性”应这样理解
A.实践是与主观对立的客观事物
B.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是客观的
C.实践是带有强烈目的性的活动
D.实践可以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5漫画中,自诩“半仙”者之所以不敢买彩票, 是因为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D.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6美国一项大型研究发现,男性吃太多奶类制品会增加患帕金森症的风险。该项研究的负责人表示,研究结果并不等于呼吁人们禁食奶类制品以防范帕金森症,人们仍可适量进食,因为奶类制品对健康有潜在益处。这启示我们 ①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②真理与谬误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③真理与谬误没有严格的界限 ④想问题做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72008年我国经济社会呈现良好局面,2008年12月8日至10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议因此认为“中央对生活与哲学同步测试作出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这体现了
A.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B.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8认识的根本目的是
A.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B.透过现象抓住事物本质和规律
C.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指导实践
D.深入实践,获得正确的认识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9宗教既是一种社会力量,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宗教作为社会意识()
A.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B.完全是人脑自生的
C.只有消极作用
D.没有任何消极作用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 - 10据《新京报》报道,中国第一颗人造月球卫星“嫦娥一号”的奔月路线已经确定。中国的绕月探测工程是在总结了“神舟”号飞船发射的经验基础上,全面开展有关的卫星、火箭、发射场地等研制和建设工作,为实现绕月飞行做好准备。从认识论角度看,它说明( )
A.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指导实践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
C.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开始考试点击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