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热点概述】
在四川邛崃太和乡冯坝村,一户吴姓人家因三代人的同一身份而成为远近闻名的佳话。在这个成员不算多的四世同堂家庭,竟有三代人都是教师。吴家三代“接力式”乡村执教,教书育人已达63年。从1953年到今天,爷爷吴世雄和奶奶黄治钦是“村教一代”,妈妈吴继涛是“村教二代”。到了“村教三代”吴松和妻子黄玉英、妹妹吴旭和妹夫韩松涛这里,乡村教师成为矢志不渝的坚守。
从爷爷吴世雄开始,吴家就一直坚守在山村讲台。截止现在的不完全统计,全乡9000多人,几乎每户都有吴家教过的学生。“我们热爱这份事业,教育铸就了很多的人才,跟我们一样成为老师,有罗朝勇、任洪平这样扎根大山的,超过30人;也有泸州市古蔺县中诚中学体育教师任健这样,在更大舞台发挥特长的。2007年毕业的一个学生,从哈尔滨工业大学读完研究生后,现在在成都一所科研单位上班。中国科技大学毕业的一个学生,现在经常到美国去交流学习……”,吴松高兴的说到。
有人问,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吴松不想出去看看吗?“出去(进城)的机会肯定有过的,有两次连走的日子都定好了。”黄玉英深知丈夫,“动过念头的,尤其是年轻时候。”但把太和乡的孩子和个人的追求放在心底的天平细细度量,吴松便迈不开脚了,“我如果走了,她(黄玉英)肯定也会走,学校一下损失的就不止一个老师啊。”屡次挣扎,吴松先后放弃过5次离开山里的机会。
学生是老师最好的“成果”,教书29年的吴松感同身受,他说自己的“成果”越来越“好”,“主要是指学生学习的环境越变越好,走出大山的机会越来越多,改变命运的选择也越来越多。”
在那个自给自足的年代,操场是坑坑洼洼的泥巴地,土墙黑瓦的教室连灯也没有,一到阴天几乎就看不见。现在吴松可以用投影讲课,带学生到专门的实验室操作,曾经的泥巴操场早也已经脱胎换骨成为标准的塑胶跑道。硬件设施好了,软件环境也在变化。吴松深谙乡村教育的瓶颈,受农村社会风气的影响,家长眼界和意识的限制,师资力量不足等影响,以前农村的辍学率非常高。“他记得上世纪90年代自己所在的班,100个学生考上初中,最后总是不到80人能读完。但是现在,最多两三个学生坚持不下来。”
现在的吴松已经年过半百,谈到乡村教育,吴松说到:“我还可以教十几年书,能继续发挥余热是值得高兴的。但是也有担忧,现在越来越少年轻人愿意到山里来,不愿意当乡村老师,等到我这样的“老人”走了,还有谁继续来做这份事业呢?最大的希望就是更多年轻力量注入到乡村教育来,社会各界更关注乡村教育。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里提到了这方面,是我最期待的。”
【模拟命题】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吴家三代人,穷其一生教学和治学,探究着百年树人的真谛。这不仅体现出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更展现出了吴家人在大山默默奉献、矢志不渝的“愚公志”,值得我们敬仰。
63年的乡村执教,吴家人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力式”教学过程当中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点燃自己照亮别人。就当地乡村而言,他们不仅改变了很多家庭提供了走出大山的机会,改变命运的选择,还为当地提供了一条教育致富的道路。对吴松一家人来说,扎根大山,忠于教育是他们一生的追求,寓教于乐的同时,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们的这种优秀的精神品质不仅仅在于个人,也给社会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形成了一股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引导更多的人投身到教育基层工作当中。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虽然乡村教育在政府和老师的引领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教学设施和教育风气有所改变,但仍不可忽视乡村教育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城镇和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平衡、农村学校“空心化”、读书无用论、甚至年轻人不愿到山里,缺乏奉献、坚持不懈的精神等。
因此,乡村教育任重而道远,要促进农村地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社会的合力推进。
一是加大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的投入,将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引入农村,可以采用“名校+分校”等模式。同时,利用“互联网+教育”,实行远程教学,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二是国家应加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积极鼓励年轻人下乡执教,提高乡村教师的福利待遇水平、规划晋升发展途径、加大新农村软硬设施的建设等。
三是大力发展经济,招商引资,结合当地特色,发展绿色产业,带动外出农民工回乡就业,转变空心化学校的趋势,促进农村教育的平衡发展。
四是青年人应该改变享乐主义的思想观念,将个人价值转化了社会价值,以国家建设发展为需要树立目标,积极投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当中。
责编:雷丽珍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