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热点概述】
材料1:2015年10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雨水蓄排顺畅合理利用的海绵城市建设,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会议指出,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建设雨水自然积存、渗透、净化的海绵城市,可以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
材料2:为了应对极端天气、提升城市防汛能力、合理利用雨水资源,上海市正研究制定推进建设海绵城市的实施意见,并选择浦东临港地区、松江新城和普陀桃浦地区三个区域作为试点先行。
材料3:2015年10月20日,武汉市市长万勇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原则通过《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计划2015年至2017年三年试点期内,武汉市将在青山和汉阳建设示范区,实施逾400个项目。
【点评】
海绵城市源于低影响开发(LID)技术。主要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围绕雨水的“渗、滞、蓄、净、用、排”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提高整个城市的防汛能力,同时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近年来,随着气候的变化,中国各大城市屡屡上演“逢雨看海”的令人吐槽的景象,不仅严重影响城市的公共交通管理,而且给市民出行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之所以城市“看海”现象时有发生,一方面由于天气变化带来的强对流天气以及极端天气在近来逐渐增多,但同时也说明城市原有的排涝标准体系以及当前应对城市防汛特别是暴雨能力建设体系方面还存在差距。因此,打出“海绵城市”这张牌既是城市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市民期盼的必然要求。但要想使这张牌能打的出彩,除了要依赖政府之力,更需要多方聚焦,多点发力。
首先,强化设计是前提。在制度的前提下,需要设计先行。放眼我国,每个城市的格局各不相同,而且降雨量也大不一样。因此,在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必须首先要做好设计工作,无论是排水选址、雨水疏导,还是排水标准、集水方式,这些都需要在经过多方考究、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排水工程设计。
其次,高效集水是关键。海绵之所以富有弹性,最为关键的原因就是海绵的组织结构分布合理、循环有序。因此,“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着力点就在于如何增强城市吸收雨水的能力,也就是要在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等上面下功夫、做文章。因此,在强化对雨水的收集能力上,一方面,在市区构建混合管道系统,这样不仅可以高效处理污水和雨水,而且大大节省地下空间资源,避免对城市内地铁和其他地下管网的运行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在郊区实施分离管道系统,让污水和雨水分别在不同管道中进行处理,提升对雨水处理的针对性和高效性。
再次,全民参与是。针对建设资金的来源,应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政府购买服务、特许经营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的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此外,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用于“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另外,“海绵城市”的试点与建设不仅是政府的分内职责,也需要社会组织、相关企业乃至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和集思广益。所以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中,一方面要强化政策导向和宣传力度,不断提升市民的雨水收集习惯和节约用水意识;另一方面,要构建激励机制倡导节能型房屋和节水型家用器物,让广大市民在日常小事和生活习惯中真正懂得节水、习惯集水、常态护水。
有人说:“‘海绵城市’是让城市回归自然,让城市建设得更美好”。惟有在强化设计、高效集水和全民参与这三个方面发力给力、开花结果,“海绵城市”才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一个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现代城市新常态。
责编:雷丽珍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