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热点背景:
前不久,媒体报道,即将踏入大学的山东沂蒙女孩徐玉玉,8月19日接到一通诈骗电话,结果被骗走9900元的学费。为此,徐玉玉郁结于心,最终心脏骤停,不幸于21日离世。而导致该名女大学生学费被骗的原因是,学生联系方式及领取助学金等详细的隐私信息遭泄露,被骗子利用。一个贫苦家庭的女孩,刚迎来命运转折的希望,生命却戛然而止,将人们对猖獗的电信诈骗的痛恨推到了顶点。反思诈骗链条的各种漏洞,主张严厉打击诈骗行为,成为很自然的呼声。截至目前,涉案嫌疑人已经全部落网。人们刚有些宽慰,可是,又曝出了类似的“中招”悲剧,电信诈骗早已成为社会公害。
今年5月,工信部下发号称“史上最严实名制”的通知,要求各基础电信企业确保在2016年12月31日前本企业全部电话用户实名率达到95%以上,2017年6月30日前全部电话用户实现实名登记。然而,从2013年就开始推广的电话实名制落地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除了实名制落实不力,个人信息泄露和倒卖也为诈骗分子提供更多“猎物”。如今诈骗分子倾向于利用个人信息精准作案,目标呈“低龄化”趋势。徐玉玉此番放松警惕,很大程度上在于对方了解其申请过助学金。有媒体报道,有业内人士称“只要是听说过的学校”,他们都有数据。因此,消灭泄露和倒卖个人信息的“黑色产业链”、高中加强对学生警惕电信诈骗的宣传教育、在政策制定层面对信息安全加以管控,才是应有举措。
“徐玉玉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工信部、公安机关、虚拟运营商等多方需要“刮骨疗毒”的决心与力度,大力打击电信诈骗,有效落实电话实名制,对相关虚拟运营商实施更加严格的监管,肃清违规行为,打击泄露和倒卖个人信息的犯罪分子,增强对公民防范电信诈骗的教育和宣传力度。
面试题目预测
2016年8月21日,因被诈骗电话骗走上大学的费用9900元,伤心欲绝,郁结于心,最终导致心脏骤停,虽经医院全力抢救,但仍不幸离世。近期一连串电信诈骗案引发的悲剧成为了外界关注的焦点,电信诈骗从过去的“撒网式诈骗”逐步向“高精准度诈骗”升级,对此你怎么看?
解析:
电信诈骗是犯罪分子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给犯罪分子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犯罪分子恶意追求物质利益和急功近利的心理助推着电信诈骗犯罪案件的不断发生,并且使这种犯罪在我国愈演愈烈,到底是谁的责任值得反思。
首先,市场经济条件下贫富差距扩大,拜金主义盛行,电信诈骗犯罪的投入成本低、回报率高,电信诈骗案一般是团伙作案,配合默契,有较强的组织性和反侦察的能力。
其次,对于被害人而言,贪图小利,存在侥幸心理;警惕性差,犯罪人员假借“官方”身份,利用个别人常识性差的弱点,制造理由给被害人造成短暂的心理恐慌,从而进行诈骗。
与此同时,我国相关法制体系不健全,立法滞后是导致电信诈骗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我国还没有专门的针对电信诈骗犯罪的法律法规,这使得一些新的犯罪如网络诈骗、手机网络诈骗在定罪量刑时仍沿用了传统的对诈骗罪的定罪量刑 通信业和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手机微信红包,支付宝转账,网上银行等新技术的出台,运行过程中必然存在诸多安全漏洞。比如网站注册购买手机卡无需实名制,各种网络电话资源在营销过程中失去监督和管理,部分机构为了追求利益倒卖个人信息等。
“徐玉玉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为了能够减少电信诈骗,工信部、公安机关、虚拟运营商等多方需要“刮骨疗毒”的决心与力度,大力打击电信诈骗,有效落实电话实名制,对相关虚拟运营商实施更加严格的监管,肃清违规行为,打击泄露和倒卖个人信息的犯罪分子,增强对公民防范电信诈骗的教育和宣传力度,才能在根本上铲除电信诈骗的毒瘤。
责编:雷丽珍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