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材料】
伴随着我国互联网事业的高速发展,网络语言经历了由“舶来品”到“本土化”、由小众排他的“黑话”到大众常态的“表达”的发展过程,构成了中国互联网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但同时,“汉语为什么越来越下流”“网络语言暴力铺天盖地痞子化”,要求“治一治汉语日益猥琐下流乱象”的声音亦此起彼伏。
【解析】
以传播学的视角来看,任何一种新的传播方式都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语言表现形式。网络传播以键盘输入、屏幕阅读,完全不同于日常口耳相传、白纸黑字的交际形式;网络交际的非现场性,使得一笑一颦、喜怒哀乐无从表现,于是各种鲜活的表情符号应运而生,生动传递着交际双方的心态与情感。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审视,网络语言并不是一种全新的、与现代汉语并行并用的语言,而是日常语言的一种网络变体,它离不开通用的汉语、汉字而存在。其表现手段更加多样和丰富,兼容了字符、图片、声音、动画、影像等,构成了前所未有的网络信息传播的多模态特质。
但是也应该承认,网络上确实存在一些低俗的语言现象。
现实生活中的低俗语言虽不绝于耳,但更多地表现为口头话语,难以记录或量化;而网络信息可存储、检索、统计、量化,故而造成一种感觉:网络低俗语言猛于虎也!同时,口头语言的书写化也遮掩了一些词语的低俗性,客观上形成其可使用、可复制的错觉,进而在公众话语中蔓延。
官方媒体、门户网站及至公众号等面向公众的大众传播应成为治理和规范的重点。虚拟语言生活实际就是现实语言生活的延伸,网络语言的母体在现实世界,因此虚拟与现实语言生活应齐抓共管,在全社会倡导语言文明,全面提升现实世界人们的语言素养,优雅地使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而构建网络时代的和谐语言生活。
责编:雷丽珍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