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热点背景】
最近,一部主旋律的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刷爆了很多人的朋友圈,没有流量小花、小鲜肉,没有动辄上亿的特效“加持”,却屡登微博热搜榜。继首播拿下全网收视第一之后,该剧在节假日期间继续强势领先,全网的播放量也突破十亿,被大家称赞是一部“戏骨遍地走”的好戏。
【热点预测】
骑自行车上班,在陈旧简陋的家中吃炸酱面,每个月给乡下老母亲汇300元生活费;然而在另一处隐秘的豪宅,壁柜里、床上、冰箱里,却塞满了一沓一沓的现金,总数超过2.3亿元……最近热播的电视剧 《人民的名义》一开篇,就为我们勾勒了这样一个仅仅是处级官员的“两面人生”。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厉害了,我的‘人民’!”《人民的名义》甫一播出,便收获观众热情的点赞。除了跌宕的剧情、精彩的表演,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它反映着当前中国反腐败斗争的实践,回应着反腐败的民心所愿。特别是剧中家里多处藏满赃款却假装清廉的国家某部委某处长赵德汉,摆满整个房间的2.3亿现金的镜头,视觉震撼难以形容,“小官巨腐”令人唏嘘不已。
早在2014年7月,中央巡视组公布的问题清单中,就指出一些地方“小官巨腐问题严重”,后续的巡视中“小官巨腐”、“苍蝇式腐败”等词汇再次高频出现。而在“打虎拍蝇”过程中查处的一例例案件更是让让我警醒。于凡,西安市一个社区的居委会主任,利用社区拆迁改造项目为自己牟利,单笔受贿就达5000万,涉案总金额高达1.2亿元;马超群,河北秦皇岛北戴河区供水总公司经理,被调查时家中搜出1.2亿现金、68套房产、37公斤黄金,一名副处级干部,靠着手中的供水权,竟然能贪腐金额如此巨大,一时引发公众热议。
“小官巨腐”案件频发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深思其问题成因。一方面,监管上的乏力。当前是新旧体制转换时期,“人治”和法制同时存在,体制和机制不完善,监督、制约缺乏力度,为腐败现象的产生提供了空间和机会,给滥用权力者留下了空子。当权力被放出了“制度之笼”,就必然让部分心存贪念干部的欲望不断增大,与其说喂不饱的是“胃”,不如说管不住的是“心”;第二方面,特权观念作祟和贪婪物质欲忘。某些心存贪念的所谓小官,内心特权思想严重,一旦掌权,就把公权力作为疯狂谋私和豪取的敛财手段,心存贪念,欲望无边,早把党纪国法置之脑后,直到犯案,其贪婪的本性也就暴露无遗,令人作呕;第三方面,治党不严、治吏不严。从严治党、从严治吏是我们党对领导干部的一贯要求,对地方小官的要求也无一例外。但是现实生活中,对地方小官的要求不严、管理不严、监督不力等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制度监督不力问题十分突出,光凭地方小官的良心和党性自觉可能一时管用,但从长久看显然是靠不住的,因此在实践中产生的“土皇帝”并不罕见。
许多贪官的特点是官不大、但长期扎根基层、关系网错综复杂,甚至亦可权倾一方,其腐败行为腐败行为往往可以被基层群众亲眼看到、亲耳听到,而且与基层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因此群众往往对此恨之入骨,却又慑于权势苦不堪言,在实践中群众把他们的非法所为往往不自觉的与我党的执政形象结合起来,在心中由于充满怨气而与我党离心离德,所以从长远看,小官巨贪现象对我党的执政基础的损害程度之大不容小觑。
从“小官巨贪”中警醒“腐败无小事”,反腐败不仅要敢于打“老虎”,而且也要下大力气打“老鼠”,更要“拔出萝卜带出泥”,以儆效尤。根治“小官大贪”,首先,把握关键,建立有效的权力科学化配置体系,开展权力公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接受群众的监督,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其次,建立起主要会议制度,单位的重大项目决策、重要工作事项摆上党委会共同审议,确保权力正确运行。加快推进不动产登记制度、严格落实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抽查制度。再次,强化对干部职工的警示教育力度,依托警示教育资源,让干部职工亲临现场,以案说法,让干部职工不敢贪、不能贪,切实将廉政教育植根到干部职工心中。而针对农村地区,也要进一步完善对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执行村务公开等制度,让村干部接受监督,同时,加大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增强村干部法治观念。
责编:雷丽珍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