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表达能力是测评要素当中所占权重的一项(达20%)。如果要将语言表达能力进行细致划分加以研究的话,可以包括语言组织、语言表达和语言表现三个部分。语言组织,是对知识和信息的加工,它体现了内容的完整和充实,从整个语言结构上体现出逻辑性;语言表达,侧重对细节的加工,即在内容确定的基础上,如何使用的词汇和短语,擅用长句与短句的结合,熟练使用各类句式结构,将说话者(信息输出方)的意图准确无误的传递给受听者(信息输入方),并且限度的对方听懂,并且不会曲解说话者的真实意思;语言表现,相对前两者略显抽象,其外延也更大。例如语音语调、高低平仄、抑扬顿挫,甚至你说话时的举手投足和面部表情,都可以算作是语言表现的一部分。简单用一个词来形容,语言表现的目标就是“声情并茂”,即不仅引起受听者对内容正确度的理性认同,更能唤起受听者对内容信任感的感性认同。
面试是三分钟的语言艺术。在这个过程中,语言组织、语言表达和语言表现三者都需要被充分调动,才能打动考官,赢得高分。有的考生肚子里墨水不够,对于所提问的问题全无概念,无从下手,作答中磕磕绊绊,说不出来,这多半是语言组织出了问题;还有些考生看到题目后有想法,也不觉得难,脑子里瞬间闪出几个画面,但是在作答的时候总是说不清楚,说出来的意思又不是自己真实的意思,想表达的意思又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如鲠在喉,这就是语言表达问题;以上两种考生,可以说在口才上的缺口比较大,无论是其学习过程还是成长经历,都缺少或者没有主动去抓住锻炼口才的机会。
还有一种考生,作答内容不少,意思也基本到位。从组织和表达上讲,可以做到流畅沟通。但沟通过后总是难以给考官留下深刻印象,所言之物、所言之理的确不假,但就是觉得差了一点感觉,这一点感觉就是说服力。从心理学角度讲,说服力不仅仅是“说”,而是直接作用于人的五觉系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进而间接的作用于人的潜意识与意识(即心和脑),从而影响人的心态和思想。从说服策略上看,通常有心控策略——作用于情绪,脑控策略——作用于价值观、信念和规则,以及重复策略——反复重复和强调。可见,说服绝不是简简单单的文字问题,而是一个沟通艺术问题。
考生在考场上语言苍白,缺少说服力,原因可以归纳为“一个误区”和“两种心态”。
一个误区,是指考生会习惯性的把面试题当作一道“题目”来解答,而不是当成一个问题去处理,或者是一个话题去探讨。题目对应了解答,解答往往易流于纸上谈兵,自然缺少现实说服力。
两种心态,一是考生喜欢无意识的进行自我否定,总认为自己“答得不好”,这种悲观的自我暗示,在言辞间体现出的就是一种不自信,而自信恰恰是构成说服力的要素;二是考生在考场中不可避免的要承受来自考官、考场、计时规则等方面的压力,高压之下难以做到放松自如,失去往日谈话时的色彩感,说服力也自然是无从谈起。
可见,提升语言说服力,首先要解决一个误区和两种心态的问题,其次才是从语言技巧入手。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