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是药,但不是神药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8-07-28 14:41:17
《我不是药神》火了,一时间,占据了各大社交媒体。
上映三天票房超过十亿,目前票房已超过20亿,是暑假的一部现象级作品。也成为了十多年来第一部豆瓣评分高达9分的国产电影。
电影是改编自真实的事件,不过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整部电影,所有的人物,都有2面性,其实人们判定一个人或者一件事的好坏,往往也会走两个极端,当然很多时候并不是非黑即白。
病是一种罪,上帝也不能赦免;穷是一种病,药神也无法医治。
许多人终其一生都在寻一种药,没药的世界我们能不能活?
1
MBA是药
亦如我们考MBA,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寻找我们人生中的解药。
借用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的一句经典名言:生存还是死亡,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诚然,这个比喻有点夸张,但很多时候,我们都处于人生的选择区,行使选择权在我们手中。
读MBA也是我们自我危机意识、不进则退、进修升维做出的重要抉择。
观察了大量MBA毕业生发现,其中很多人MBA毕业后并没有外界宣称的变化那么明显。
很多人不过是去拿文凭镀金,怀着功利人脉的短浅初衷就去考MBA,而自身的长远发展自个都没有清晰的定位。
人有目标是好事,但不知为什么要这么去做,仅仅是迷茫逃避现实,人云亦云,可想而知,收获的成果寥寥无几。
MBA设立的初衷就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这也印证我们所说的,MBA是一种药,而且还是一种好药,但却不是神药。
谋求自身长远的职业发展并不能靠一个MBA就能解决,不过单就现阶段中国现状而言,MBA还是我们进行自我提升的有效途径。
2
MBA的重要性
那读MBA重要吗?你问我我也不好回答,重要也不重要,没有的人觉得重要,有了的人觉得不重要,自己觉得不重要,老板觉得很重要,自己觉得不重要,身边的同事觉得很重要,成功的人说不重要,创业失败的人说啥都是错的。
躲在宝塔寺读书N年,出了校门还是分分钟教你重新做人。
理论说起来一套一套,干起活干啥啥不行,毕竟工商管理归咎起来是实践学科,做比说来的重要,但是你连理论都不知道,直接上来一通蛮干,结果可想而知。没有一个系统的学习,一个普通人的大脑瓜子还不知道得走多少年的弯路?
所谓存在即合理。学校老师教给学生的是企业成功的经验之谈,但不要忘了在中国“人情世故”这一环,还有整合资源的能力,这一点就显得MBA有点“虚”。
MBA只是要让自己的能力真正得到提升,能够扩充眼界,丰富知识体系,扩大交际圈认识这个行业佼佼者。
如果你就想单靠读MBA拿个文凭干个公司高层,小朋友,你想的太多了,这种想法很危险。
3
MBA的付出
金钱。正如《我不是药神》电影里面的一句台词——其实这世界上只有一种病,那就是就是穷病!
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你得确保资金来读MBA,毕竟名校MBA动辄几十万的学费还是压力不小。
精力。MBA联考的科目为综合和英语二,综合包括数学+逻辑,备考MBA的年龄普遍在28~36岁左右。
这部分人群脱离学校时间长,笔试能力较弱。
最大的挑战就是付出时间和有限的精力去系统化的学习,提高应试分数。合理的安排好工作与学习的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点”的平衡,即公司、学校、家庭。考上MBA,将在工作、学习、生活三座大山夹缝中求生存。
而且这种生活状态将会持续2~3年,如何平衡好这几者之间的关系,是每一个MBAer的烦恼。
在知乎上看到叶日生先生是这么总结在职读MBA是怎样的一种感受。
·时间不够用,连睡觉都是在浪费生命
·毕业很多年,晚上还得回去做作业
·上课难以集中精神,经常被公事、琐事打乱
·周末不能陪家人,拍拖时间都被压缩
·懂得越多,越感觉不足,越敬畏知识
·见识的行业牛人越多,自我的存在太过渺小
·系统化的构建知识体系,打破固化的思维认知
·未完待续,待补全……
4
MBA的药效
我们客观理性的分析一下:MBA是职业发展提升的重要通道。但千万别抱着改变命运的心态去读MBA。
对于个体而言,读MBA的意义决定本人的主观意向和外部的客观因素。
就拿清华经管学院举例,2018年MIT-MBA项目录取考生平均年龄为28.4岁,已经低于30岁,群体年龄趋于年轻化,两个关键词总结:创新和活力。
MBA是自我提升的一个过程,课程是最有价值的一部分,关键看你怎么去用。老师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对象、还有志同道合同学。
在校读书和自学都能提高,最大的一个区别就是一个成系统,另一个是碎片,系统的课程和老师引导是快速入门的最快方式。
这么说吧,有的人读了MBA混得不错,那些人即使不读MBA也能混得不错;有人读了MBA混得不咋地,同样的,即使读了MBA也混得不咋地,归根到底,取决于你自己如何进行职业规划。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