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经济的“秘密”——上海财经大学MBA营销专业高阶课程圆满结束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8-07-01 13:20:54
"共享单车"、"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共享衣橱"等等花样繁多的分享经济项目,在大众身边扎根发芽,引发各方关注。6月24日上午,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田林老师以"分享经济的研究与实践"为主题,与同学们共同探讨分析分享经济的"秘密"。
多方存在的共享经济
田林老师首先从国内外分享经济的一些实例出发对于共享经济概念进行解读。从住房来看,纽约曼哈顿Airbnb近十年来从星星之火已经呈现出可以燎原之势;在工具方面,外国电钻机、割草机和中国抽水机已经进行共享化使用;从交通层面而言,滴滴出行、Uber为大众创造了出行的更多选择和便捷,TURO汽车租赁使用可每周为车主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
区别于传统经济的商业模式
"谁提供产品服务"和"谁来定价"是分享经济商业模式区别于传统经济最大的两个方向。田林老师强调,任何一个模式的出现只有戳中社会的痛点,才能快速发展。他认为,共享经济解决了两个痛点:第一,产品稀缺性;第二,产品共享收益。其特点不一样,导致采取的商业模式也会不同。产品稀缺性意味着有需求的缺口,从而由供给去满足它,而产品共享收益则会产生供给。
举例来说,ofo、摩拜就具有产品稀缺性,当然这不是指社会上自行车的数量不够,而是指消费者在需要自行车的时候可能找不到。而ofo和摩拜从聚焦产品稀缺性角度提供产品,让消费者随时随地可以使用。而从产品共享收益的角度,如果号召人们把自己的自行车借给别人,每次收入一块钱,很多人一定不愿意借,所以,摩拜选择自己提供产品,采用"B2C模式"。但是网约车(如滴滴、Uber)不同,可能单笔收入就有几十块钱的收益,所以可以采用"P2P"的共享模式,一边有人提供需求,一边有人愿意为商业模式提供供给。
如何点燃与发展共享经济
随后,田林老师抛出"什么点燃了分享经济?和"什么样的产品更适合分享?"的问题,引导在座的同学对共享经济的特征以及所产生的社会福利效应进行思考。技术进步,尤其是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所导致的交易成本的快速下降是共享经济存在的必要条件;共享经济让生活方式的定位变为使用但不拥有,不拥有则不必负责。同时,田林老师还指出,诚信和评价系统以及相应的制度安排也是共享经济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什么样的产品更适合分享?"的问题,田林老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共享经济能够极大地提高消费者剩余,但并非所有的物品都能共享,只有高成本的耐用品才有可能成为共享经济商品,低成本物品无法成为共享经济商品。只有交易成本足够低,共享经济才能成为可能。
田林老师指出,原先大家对分享经济的认识,主要集中在把单车之类的资源盘活了,而忽略了它在无形中,加大了零钱的效用。互联网移动支付的发展便利了消费者,为他们零钱的支出提供了更加便捷快速的'出口'。零钱,可以积少成多,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1元、5角等零钱的支出,看似微不足道;但从企业的角度,若能获得千万用户支出1元的零钱,那将是一笔可观的"现金流"。
根据研究结论,田林老师还表示了对摩拜单车、ofo等后续发展的担忧。他认为,自行车由于低廉的成本难以成为共享物品,政府和市场真正应该鼓励的是汽车、住房等高成本物品成为共享物品,最大程度上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匹配。
在讲课过程中,在座同学积极踊跃互动,就自己感兴趣和疑惑的问题与田林老师及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田林老师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对提问一一进行了详细解答。在热烈的掌声中,上海财经大学MBA营销专业高阶课程圆满落幕。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