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论文网 > 财政税收论文

财政税收论文:稳健财政政策:中国积极财政政策转型的目标模式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7-09-07 23:48:06

  从世界各国的实践经验看,扩张性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通常是一种临时性反经济周期的手段,如果长期实施,则在带来积极成果的同时难免会对经济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运用财政政策调控宏观经济、刺激经济增长过程中,都会遇到财政政策的适时调整和转型问题。1998年我国开始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也只是在特定条件下为扩大内需、促进投资而采取的应对性策略,实施八年来,特别是近两年来,经济运行态势与矛盾发生了巨大变化。为适应这种变化,中央明确指出要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过快增长。在巩固宏观调控成果的同时,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一、积极财政政策导致的财政风险分析 
   
  1998年以来,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积极财政政策对拉动内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促进西部开发和从整体上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势头产生了积极作用。但是,这些效益的获得是以尚未"清盘"的巨大代价为基础的,而且作为一种短期的宏观调控手段,随着有违启动内需"临时性手段"初衷的"超期服役",积极财政政策的双刃剑效应也与日俱增,导致了国债资金膨胀、财政风险扩大。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债务累积风险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财政赤字率由1997年的0.78%提高到2002年的2.99%。从表面上看,没有超过国际公认的《马斯特里霍特条约》规定的3%的警戒标准,但是中国债务率仅指中央债务率,不包括地方政府债务。虽然《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没有发债权,但实际上目前地方政府的各种显性和隐性债务已经超过13000多亿。可见,未包括地方政府债务在内的财政债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政府的财政债务。此外,外债也没有包括在财政赤字之内。所以,考虑到地方政府债务和外债,财政赤字率会远远超过3%这一警戒线。而且,为配合国债项目而发放的大量银行贷款实际上有相当大的部分将会成为不良资产和坏账损失、粮食系统亏损挂账,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资金的缺口等均须最终由财政"埋单",这也是不可忽视的财政债务。长期实行财政赤字政策,扩大国债规模,会对财政造成较大的压力和风险,使财政负担与财政支付能力失衡。当财政负担积累到超越经济和社会承受能力时,就有可能演变成财政危机甚至经济危机。 
   
  (二)效率损失风险 
  国债资金的安排使用过程中存在大量浪费和低效率现象。根据对甘肃、山东和江苏等地的国债项目调查发现,一些国债项目因前期准备工作不足,不能按时开工和竣工而造成国债资金闲置问题十分突出。仅江苏四个省辖市的交通、水利国债项目就有3.1亿元国债资金就这样闲置着。并且,国债项目不断增多及其配套资金恶性膨胀、失误多、浪费严重和低效率的问题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还将长期存在。 
   
  (三)结构失衡风险 
  持续多年的国债投资在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推动了经济局部过热、经济结构失衡情况的发生。过去几年国债资金过多地参与到经营性和市场竞争性项目里来,并引发了大量配套项目投资。地方和企业傍"国债"的项目更是不计其数,这不仅加剧了投资过热、低水平重复建设,也使部门结构失衡的情况更加严重。特别是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其增长率从2003年的26.7%提高到2004年第一季度的43%,个别部门投资增长率甚至达到或超过100%,如钢铁增长率96.3%、水泥增长率130%,其他如电解铝、煤炭、房地产和汽车等行业的投资增长率也居高不下。投资增长过快和原材料及交通、煤、电、油、运等方面的相对滞后和压力已经严重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协调、健康和持续发展。 
   
  (四)通货膨胀风险 
  由国债投资及其配套贷款所引发的货币贷款增长过猛所形成的通胀压力增大。国债投资的乘数效应很大,国债项目的大量配套资金通常是由地方和企业向银行贷款得到的,这极大地放大了银行信贷资金规模和不良贷款的累积,而配套资金的不足往往导致大量半拉子工程的形成。据测算,近几年,国债拉动的投资规模超过了25000亿元。因此,2004年年初以来CPI指数的不断攀升,通货膨胀压力的加剧,与国债规模急剧膨胀导致银行贷款扩大有着直接联系。 
   
  (五)体制回归风险 
  积极财政政策本身就是政府对经济的一种干预,这种干预可能会因为缺乏充足的信息造成决策失误,极大地浪费有限的社会资源。国家发改委直接参与安排国债资金项目使政府直接控制投资和经济发展的作用被空前放大。而国债建设投资对民间投资产生的"挤出效应"也不可忽视。大规模的财政投资项目及其配套项目占用了大量资金,使全社会的投资蛋糕基本上被国有经济切去,而国有企业对国债资金使用的软约束是导致国债资金效率整体下降的重要原因,这与建设市场经济的初衷是相悖的,与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的目标也是南辕北辙。长期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将会抑制微观经济活力的发挥,偏离市场化改革的最终方向。 
   
  二、财政政策舍"中"取"稳" 
   
  在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明了今年的宏观政策走向,即"坚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什么是"稳健的财政政策"?前一段时期经济界对中性财政政策的讨论异常热烈,但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确定财政政策时并没有选择"中性",而是继续选择了"稳健"的表述。那么,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在哪里呢? 
   
  (一)财政政策为何舍"中"取"稳" 
  首先,财政政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政策的中性。中性的财政政策是指财政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财政的收支既不会产生扩张效应,也不会产生紧缩效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以市场为基础,以经济手段为基本调控手段,而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各级政府对于财政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依然起到决定性作用,即财政政策的主体依然是各级政府。因此,对宏观调控的行政干预过多,产生了争相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较为严重的体制性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首要的是将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控制为中性,但从"积极干预"转为"影响中性"不能搞"急刹车",否则无论是经济全局还是财政本身都无法承受这种突然的变化。所以,中性的财政政策是最终的目标,但受当前具体情况的约束而不能马上实现。 
  其次,稳健的财政政策具有阶段性特点和中国特色。当前的背景是以国债和支出两大政策工具运用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实行了八年之久,对拉动经济增长、刺激有效需求、增加出口、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缓解收入分配不公等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从2000年起,中国经济基本止住了增长下滑的运行态势,并于2002年开始进入了新一轮的增长周期。本来,积极财政政策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应该隐退,可是因为支出刚性等现实的约束,要求政策保持连续性,虽然局部出现了过热迹象,但为了巩固和保持经济和财政运行的平稳性,政策工具却不能马上收缩。所以,积极财政政策只能分阶段退出,现阶段财政支出只能转向总量控制下的结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财政政策还会产生扩张效应,对经济的影响无法达到中性,但确实堪称"稳健"。财政学理论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功能,将财政政策分为扩张性、紧缩性和中性三类,这是财政政策的"一般"。而"稳健的财政政策"则是基于我国的具体情况而言的,是财政政策的"特殊",具有中国特色。因为我们目前要执行的财政政策并不是理论上完全意义的扩张、紧缩或中性,而是为了达到中性,采取相对紧缩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还要产生扩张效应的政策,出于一定的政治愿望我国政府将其定位为"稳健"。因此,"稳健"和"中性"既是一致的又是相互区别的,稳健的财政政策是达到中性财政政策之前,"渐进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性阶段,是财政理论与我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最后,"稳健"应强调"稳"中有"变"。这一方面可与稳缝的货币政策联系起来,虽然近年来货币政策一直保持稳健,但实际上它也随着我国经济具体情况的变化而调整着方向。1998年,扩大货币供给量,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利率等措施,侧重于扩张性调整;而去年有针对性地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等措施,则是侧重于紧缩性的调整。所以,稳健的要求与政策固定不是同一种含义,"稳健"并不是"不作为",而应强调"稳"中有"变"。在这样的原则下,稳健的货币政策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目前稳健的财政政策也需要在一定范围内,根据经济因素的变化调整具体作用方向和力度,只有这样,才会拥有政策的适应性和生命力。 
   
  (二)把握稳健财政政策的基本内涵 
  联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重点经济工作,我们能够归纳出稳健财政政策如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1、稳健的财政政策应致力于完成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我国传统财政政策的目标是实现物价的相对稳定、收入的合理分配、经济的适度增长和社会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因此,当前的财政政策应该服务于为实现这些目标而推进的各项举措。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06年经济工作的八项主要任务,其中包括继续稳定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继续推动东中西良性互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积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稳健的财政政策应面向支持这些任务的顺利完成,从而财政政策的内容也应从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转向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财政的职能、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概括地说,就是从原来的总量扩张转为总量控制下的结构收缩。相对于货币政策而言,财政政策在结构调整方面具有优势,应通过财政政策的实施来优化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区域结构、生态结构,最终实现包括经济领域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2、稳健的财政政策要求减少行政干预、增强市场作用。 
  我国近几年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始于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萧条。当时紧急的情况使得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被忽视了,政策更多地倾向于行政干预。积极财政政策以政府为主体,依靠发行国债将社会资源集中到财政,由财政来行使发展经济和扩大需求的职能,并最终将这种政策单一化和长期化。而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分工:市场是基础;政府是补充,重在弥补市场失灵。稳健的财政政策应该考虑如何更好地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促进市场体系的完善,财政应由直接投资转向间接调控,启动社会投资,在更大程度上促进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 
   
  3、稳健的财政政策的具体内容规划。 
  财政政策是由税收政策、支出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国债政策等多个方面构成的完整的政策体系,所以,探讨稳健的财政政策应该在这几方面都做出适当的安排。当前,主要方向是缩减国债规模,改革与经济发展不匹配的税收体制,加强税收征管,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控制过热行业的发展,支持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以及瓶颈、短缺部门的发展,将财政资金更多地投向公共卫生、科技、教育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努力压缩财政预算赤字。 
   
  4、实施稳健财政政策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实施稳健财政政策的过程中应该克服积极财政政策的不足,发挥财政政策的优势。首先,要注意政策的时滞性。宏观调控政策从实施到见效本身需要一段时间,体现为政策的时滞性。目前的经济高增长和局部过热即是积极财政政策的滞后效应,所以,应把握好财政宏观调控的时间,在变化趋势开始形成的时候尽早采取行动。其次,要防止政策的固化。宏观经济调控的目的是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可是具体操作却应该着眼于熨平经济的短期波动,所以,财政政策应尽可能地短期化和社会化,根据需要随时进行微调。再次,要注意纠正政策效应的偏差。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常常出现政策设计脱离实际、政策工具运用与搭配不当、政策行为主体行为不端正等政策效应偏差。我国财政政策效应的偏差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在既得利益格局下地区、行业和部门受利益动机驱使,不但不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反而常常产生负社会效益,对这些问题应该及时加以纠正。 
   
  三、如何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 
   
  积极财政政策转型实际上是要将短期策略性财政政策逐步转向中长期的战略性财政政策,它是包括财政调控目标方向、调控手段组合、调控方式方法的适时、适度转换在内的一个系统工程。积极财政政策转型,并不意味着财政将从建设投资领域全盘退出,而是赋予其更多、更重的宏观调控战略职能,意味着通过适当控制和减少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优化国债支出方向、适当增加社会公共开支达到有效地规避财政风险和减少国债资金安排使用中的负面影响、更好地促进财政稳定增长、提高经济建设资金运用效果、加快公共财政制度建立、最终达到保证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增长和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的目的。 
  我国顺利实施稳健财政政策的关键是财政政策体系的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各项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发挥出政策的整体优势。因此,我国实施稳健财政政策的基本思路是: 
   
  (一)国债方面 
  应逐步减少增发国债的数额,并将增发国债的收入在经济建设方面的用途限制于在建工程的后续建设,不再支持增设项目,剩余资金转向支持卫生、教育等公共事业和支持进一步改革。 
   
  (二)税收方面 
  一方面加强税收制度建设,把握好税制改革的时机,另一方面应尽快清理各种收费,将具有税收特征的收费项目纳入税收范围,并加强税收征管。此外,税收优惠政策要向中小企业和欠发达地区倾斜,从而降低投资成本,提高投资收益,进一步启动社会投资。在西部,可以尝试减少以土地为征收对象的税费负担,降低土地的交易成本,增强对西部投资的吸引力。 
   
  (三)支出方面 
  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重在结构调整。配合国债使用结构的调整,减少建设性的投资支出,抑制过热行业发展,加大对技术含量高、符合结构调整要求的农村水利、生态环境、医疗卫生、基础科研和教育等项目的投资力度;增加社会保障事业和农村、农业发展的投入;对西部开发的投资应减少无效投资,扩大有效投资。 
   
  (四)平衡赤字方面 
  在公共财政的框架下,虽然已经突破了传统"以收定支",片面追求财政平衡的做法,但近年来随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收支缺口和还债压力的不断扩大,财政风险因素不断增强。所以,逐渐削减财政赤字,尽量实现平衡预算也成为当前防范与控制财政风险的重要问题。 
  此外,在政策实施过程中还要密切关注现实情况的微小变化,在考虑经济和财政运行承受力的前提下,及时调整政策方向,减少政策时滞,防止政策固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还要关注政策主体的利益动机,将地方和中央对政策的认识协调一致,将产生负效应的行政干预降到最低。 
  总之,稳健的财政政策是政策中性目标实现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是财政政策理论与我国当前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它促使财政更充分地履行职能。稳健的财政政策既要抑制积极财政政策带来的膨胀,又要防止政策突变带来的紧缩,在可承受的范围内,以调整结构为主线,适当减少扩张,"渐进"地实现中性目标,努力促进经济工作的具体任务高速度、高质量地完成。

责编:杨盛昌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