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全部子站 > 论文网 > 财政税收论文

财政税收论文:地方财政与城镇化

来源:长理培训发布时间:2017-09-06 21:26:26

 摘要: 中国 正进入加速推进城镇化的时期,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可以为 经济 持续增长提供不竭的动力。城镇化在本质上是一个人口地域集中以及产业聚集的过程。为实现城镇职能而进行的财政分配活动尤其是地方财政的安排尤为重要,地方财政职能发挥将直接 影响 到城镇化的进程以及水平。本文主要从经济学的角度 分析 城镇化的过程,考察城镇化对地方财政的要求以及地方财政对城镇化的影响。  
关键词:城镇化  地方财政  城市财政  小城镇财政  
城镇化就其本质来说,是 农村 人口不断向城镇聚集的过程和各生产要素在空间上得到优化配置的过程。而我国由于长期实行城乡分离的制度,严重制约了城镇人口的增长,并且造成了城镇化水平长期落后于 工业 化水平的后果。而另一方面,我国又在上世纪80年代初实行了地市合并,城乡合治,欲以城促乡,带动 发展 ,这种城镇的形成往往是人为的,而非经济运行的结果,更多的城镇只是行政中心。  
我国的城镇化总体上处于较低的水平,2003年人均GDP达到了9101美元,而城镇化水平为40.53%①,比世界平均水平低8个百分点,比同等工业化水平的国家低将近20个百分点。而现在我国城镇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大中城市少,小城镇多如牛毛而其发展水平不高,功能不全,布局不合理。在现阶段普遍兴建小城镇的目的和任务侧重于吸收数量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并且通过产业集聚,为刚从农业分离出来的非农产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环境。而大中城市比小城镇更能增强城市的各种功能,有力提高经济效益。但由于我国各类城镇是在极不相同的经济 社会 条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自处于不同的发展层次,不能超越客观条件,一下子建立大量的较高层次的城市这也决定了中国城镇化进程必然同时存在高效率、高功能的 现代 化都市、中等城市以及基础设施相对比较简陋的小城镇。  
地方财政的不同层次为不同水平的城镇发展提供了可能,为实现城市、城镇的职能,满足城镇化水平提高的需要,地方财政尤其是其中的城市财政、小城镇财政必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又为地方财政拓展了新的财源。城镇化的进程及其特点和地方财政职能及其运行决定了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过程。  
一、 城镇化进程的经济学分析  
城镇是在一定空间上,由于产业、人口聚集,居民主要从事二、三产业活动,且享有现代化城市生活方式的地域综合体,它作为区域中心地,聚集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物质、资金和技术等,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中心。  
城镇化就其本质来说,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聚集的过程和各生产要素在空间上得到优化配置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城镇化现象反映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个动态发展和扩散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态的结果。它可以被看作是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即聚集力量和分散力量。在城镇化过程中,所有个人和 企业 面临两难选择,他们必须聚集在一起以从聚集经济中获益,但拥挤成本又限制了许多个人和厂商聚集在一起。  
根据刘易斯的两部门 理论 ,在落后的传统农业部门和发达的现代工业部门,农村由于土地面积有限,资本投入缺乏,人口持续增长,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他们有向实际工资水平较高的工业部门流动的动机。哈里斯-托达罗则认为只要两部门之间只要存在收入的预期差距,人口就会发生流动。我们则可以进一步认为,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则是由农村迁往城镇的成本。  
Mt=f(Wu-Wr-kd)  
其中 为在 时间内农村向城市移民的数量,f为反应函数,Wu为城市工资收入,Wr为农村的工资收入,d代表城乡之间的距离,k代表城乡之间的运输成本系数,当只有预期收入的增长大于迁移所发生的成本人口的流动才会发生。Wu-Wr-kd=0时流动才会停止。  
我们还可以认为城镇化水平U是经济非农化水平I和城乡经济要素转移流动水平M的函数,即U=f(I,M),且有 ,于是全微分 ,城镇化水平U是经济非农化水平I和城乡经济要素转移水平M的单调增函数。  
而地方公共产品的供给类型、水平和层次引导城镇内部居民和各经济主体的地域分布格局,地方的公共物品还可以通过影响城镇的聚集效应进而影响城镇的非农化水平。因此,可以认为经济非农化水平I和城乡经济要素转移水平M受到地方财政运行的影响,它们是地方财政运行F的函数,即I=Ф(F),M=φ(F),且地方财政运行F对I和M的影响可体现为促进作用,也可体现为阻碍作用。城镇化水平可以表示为  
U=f[Ф(F),φ(F)],则 ,地方财政通过影响非农化水平I和和城乡要素转移流动水平M,进而对城镇化水平U的影响可以表现为不同的情形及发展模式:当 >0和 >0,即地方财政的安排有利于经济非农化和城乡经济要素转移流动时,城镇化发展表现为"同步城镇化";当 < 0和 >0,即地方财政不利于经济非农化,但有利于城乡经济要素转移流动时,城镇化发展呈现出"虚假城镇化";当 >0和 < 0,即  
地方财政有利于经济非农化但不利于城乡经济要素转移流动时,城镇化发展呈现为"滞后城镇化"模式。  
由此可见,地方财政的运行及其职能的发挥对于提高城镇化水平,并使之健康推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 城镇化经济的拉动机制  
城镇聚集了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物质,资金和技术等,具有大量的就业机会、高的经济收入、良好的经济环境和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城镇发展起来后,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和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也非同一般。聚集效应使城市化具有源源不断的动力,辐射效应则通过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从而进一步加快城镇的发展。  
1、 聚集效应  
城市的聚集效应一般是指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相对集中,使得经济活动更加节约成本费用,提高效率,增加效益。聚集效应主要体现在: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增,生产与流通的扩大与集中科研的开发及推广,新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其中人口的量变积累使得城镇发展产生质变的飞跃,它和生产流通的变化决定了出世面貌的发展变化。  
城镇的聚集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外部性。城镇经济的外部性是城镇中各经济要素、经济活动的相关性与结构性产生的重要机制,但它也会导致经济要素、城市活动的相关性降低,彼此排斥和空间分散的离散力或排斥力,限制着城镇要素聚集和规模的扩大。  
而城镇经济的外部性为地方财政的活动提供了空间,主要为对负的外部性的矫正和对正的外部性的补贴。  
(2)城市化经济和规模经济。城镇化发展使得城市本身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制,地方财政为城镇的发展、为企业和居民提供了道路、公用事业以及信息设施、设备。规模经济使得城市各产业部门随产出规模的扩大所带来的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效益,也表现为企业和居民所享有的城镇公共产品的提供规模的扩大。但是伴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大量的人口也涌入城镇。这一方面使得提供城镇公共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而另一方面,则会造成拥挤效应,使企业和居民对城镇公共产品的享用水平降低,所以城镇化的水平应当与当地的客观经济条件相适应。  
2、辐射效应  
辐射效应即以城市为经济发展的基点,通过较强的经济、文化、 科技 、 教育 和人才等资源优势,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的发展。  
城镇化的发展必然促使各种资源向城镇聚集并且加速城镇化的发展,同时,城镇化使得城镇成为一个覆盖很大地区的资源配置中心,将城市文明向周边扩散。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城镇的辐射效应是各资源在城镇的边际收益与周边地区边际收益相比较所产生的结果,各种资源在城镇发展空间的饱和使得它们选择离开高度聚集的中心,向周边流动。

责编:杨盛昌

发表评论(共0条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发表审核后显示!

国家电网校园招聘考试直播课程通关班

  •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国家电网招聘考试录播视频课程

  • 讲师:崔莹莹 / 刘萍萍
  • 课时:180h
  • 价格 3580

特色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免费学习,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全套国网视频课程免费学习

课程专业名称
讲师
课时
查看课程
在线题库
面授课程更多>>
图书商城更多>>
在线报名
  • 报考专业:
    *(必填)
  • 姓名:
    *(必填)
  • 手机号码:
    *(必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