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一、研究问题与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
毛泽东知行观是毛泽东对实践问题的哲学理解,主要包括对实践的概念、形式、特征以及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等问题的论述。毛泽东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理论产物,是传统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和深入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中国化"。它既吸收了传统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思想精华,又囊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行思想的精髓,成为了中西方文化在实践观上的"交汇点"。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实践观无论是从理论内容还是在表现形式上,都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质。
毛泽东的知行观是毛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遗憾的是近三十年来,国内学界对毛泽东知行观的研究仍有两大局限。一种是遵循"教科书"给出的思路,这种研究局限可以追溯到李达。传统教科书中对毛泽东的知行观的误读,集中表现在虽然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对立统一关系,但缺少中介的环节。具体表现在:第一,把毛泽东实践思想中的"知"误读为纯粹追求真理的知;第二,把毛泽东实践思想中的"行"误读为与实践目的不相干的,追求真理的"行";第三,把毛泽东实践思想中的"实践"误读为形而上学的"实践"。另一种对毛泽东知行观的误读,这种研究局限可以追溯到法国的米歇尔•卢瓦:他将对毛泽东的知行观的批判成是经验主义,否认毛泽东知行观中的能动性思想。
综上,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产陷入了反思:解释世界的知行观与改造世界的知行观的实质区别何在?知是事实之知还是问题之知?行是重复之行还是创造之行?知与行是逻辑上的先后关系,还是现实的对立同一关系?实事求是是真理的手段还是实践的手段?
(二)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关于毛泽东的知行观的研究大都包含在学者们对《实践论》的研究中,研究成果颇丰。国内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对《实践论》做了认真考察的学者是李达。1951 年他写了《解说》一书,在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详细地解读了《实践论》的全文。他认为毛泽东的《实践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实践理论的新发展,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基础,科学总结了毛泽东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的相结合。李达的观点受到了毛泽东本人的充分肯定,在《实践论》的研究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后来学界对《实践论》的解读主要在李达确立的范围、方法和基调的基础上展开他们对《实践论》的研究,受到李达思维的限制。他们研究领域的选择等虽然呈现差异,但探讨《实践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辩证过程、检验真理的标准、认识运动的总过程、总规律和《实践论》的意义等却一直是他们的题中的重点。九十年代,我国学者赵永茂对毛泽东知行观、实践观的思想进行了比较深刻的研究,影响广泛,开启了学界对毛泽东知行观、实践观研究的新视野。从赵永茂开始的近二十年来,国内学界对毛泽东的知行观、实践观的研究有所突破,大概有这样一些主要的方向和结论:
第一,大部分学者把毛泽东的知行观放在中国传统哲学、近代西方哲学以及中国革命斗争实践的维度中进行研究,认为毛泽东为批评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思想,在讲课的基础上写成的《实践论》,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对中国传统知行观的创造性的改造和科学性的总结,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这部分学者充分赞扬了毛泽东的知行观的历史意义和价值。例如,四川社会科学院的谢代洲先生在《马克思主义的杰作--读》中指出"'两论'与同时代的其他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相比较,有它自己的许多特色和独到之处,它以长期中国革命实践经验作基础,在理论上进行了独立的创造和发挥,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础和辩证法的实质、核心作了系统的、创造性的说明和发挥,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一部分学者从"两论"与马克思主义的联系的开展中研究毛泽东的知行观、实践观。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徐素华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指出"《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中国化的典范。"
第三,还有学者从现实的需要出发诠释,毛泽东的知行观、实践观其指导意义。例如,人大的王霁在《当代中国认识论》中指出"《实践论》中包含着一个尚待展开的新型致知论的纲要,研究它所提供的认识论的生长点,用以推进当代中国的认识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第四,还有学者从"两论"内容的历史局限性分析,指出了"两论"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从而总结出社会主义建设中应吸取的经验和教训。例如,韩亚光先生在《历史局限性探析》中指出"既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起始和终点,也要认真探讨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性和一般性,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它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特殊阶段的阶段性。"
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主要从《实践论》来解读毛泽东的知行观、实践观。
第一,苏联学界对毛泽东知行观的研究。1950年12 月18日,前苏联《真理报》发表了题为《论毛泽东的著作"实践论"》的编辑部文章。文章指出:"毛泽东写这一著作正是为了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教条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特别是教条主义者的主观主义错误。"
第二,日本学界对毛泽东的知行观、实践观的研究。日本的许多学者对"两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也作了很多深刻的研究。如1952年,新岛淳良指出"《实践论》是抗日军政大学的教科书,其任务是如何把上述的知行关系的论述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大胆一点说,是如何超过它的问题。"
第三,欧洲学界对毛泽东的知行观、实践观的研究。欧洲学界对毛泽东知行观的研究,虽然有一定的创见,但是,他们将毛泽东的知行观批判成经验主义、实用主义的知行观,这对我国学界的影响比较深刻。例如,法国巴黎等八大学中文系教授米歇尔•卢瓦为《实践论》法文版写了前言,对《实践论》的评论比较系统和有代表性。在《法文版前言》中,米歇尔•卢瓦认为《实践论》以无可争辩的事实提供了以实践表现出来的深刻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使毛泽东的全部著作连成一体,并保证运用这种认识论的全部实践前后一贯。在论述认识的辩证过程时,卢瓦注意到了毛泽东关于思维和思想的区别,以认识的相对性原理,批评了教条主义不懂得通过思维上升到思想的高度,体现了较深厚的理论素养。卢瓦还认为,《实践论》同西方的传统哲学是根本对立的。西方传统哲学把认识置于实践之上,而且具有超阶级性。因此,不能没有根据地责难《实践论》中吸收了"实用主义"、"经验主义"、"功利主义"的观点。卢瓦的这个观点得到了《美国哲学百科全书》的肯定,指出:"有人提出毛泽东把经验主义的因素带入了唯物辩证法,但是研究这两篇著作(《实践论》、《矛盾论》)绝不能得出这种结论"
真正取得了较大成就的是日本学者,对毛泽东的知行观、实践观的研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他们正确指出了以《实践论》为代表的毛泽东的知行观、实践观的性质、作用、地位、意义和较充分地阐述了《实践论》的内容,强调了实践的基础地位。不过他们同样存在不足,其研究有随本国国内经济政治变化而变化的倾向。这使有些人本来是完全肯定《实践论》的,现在变为部分肯定,甚至完全否定。另外,与这部分学者生活在资本主义世界中有关,他们研究《实践论》的立场和方法论也有一定问题,主要是难以自觉地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接受其指导。因此,在他们研究中往往出现简单化的倾向。
3.国内外研究综述
综合国内外研究,我们发现,国内外对毛泽东知行观、实践观目前取得如下成就:第一,丰富了毛泽东知行观研究,研究比较全面,特别是一些考证性的研究为后来的研究准备了丰富的材料。第二,试图从中国传统思想现代化的意义上把握毛泽东的价值观,基本方向是正确的。第三,以知行统一作为解读毛泽东知行观的核心概念,抓住了毛泽东知行观、实践观的实质。
但是国内外对毛泽东知行观、实践观的研究仍然存在下列的问题:第一,立足传统教科书解读毛泽东的知行观,以教科书中的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作为毛泽东实践观的解释学前提。第二,从知识论立场出发,大部分的研究没有跳出旧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第三,坚持客观真理论。没有把真理理解为主观与客观、价值与事实的对立统一。第四,经验论立场。这一立场也误导了某些学者对毛泽东知行观的理解,并提出批评。第五,只有解释意义,没有实践价值。
二、研究意义
通过对毛泽东知行观来源、毛泽东知行观形成过程的考察,抓住毛泽东思想中的"知"和"行"的本质,实现在知与行的否定性同一中,理解、把握毛泽东关于理论与实践关系。最终能够立足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立场解读毛泽东的知行观,突破传统教材和对毛泽东做经验主义、实用主义误读的两种困局,实现论文的研究意义。
三、研究目标(研究目标;研究难点)
(一)研究目标
1.毛泽东的知行观与中国传统知行观的关系。包括从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的研究,强调毛泽东知行观的中国品格,最终得出毛泽东的知行观与中国传统知行观是一种超越关系。
2.在实践哲学的视域中解读毛泽东的实践观。
3.毛泽东知行观的意义,重点突出毛泽东知行观、实践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影响。
4.毛泽东具体文献中的知行观,如从毛泽东知行观、实践观的典型著作《实践论》中去理解、把握这一问题。
5.毛泽东的知行观与马克思思想的关系。
(二)研究难点
由于毛泽东的哲学著作较少,留下的关于知行观、实践观的论著多产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时代性,外加我国学者对毛泽东的知行观的研究具有前述的"两大局限"。所以,给毛泽东的知行观、实践观的研究也造成了相当的困难。
五、研究方法与实施步骤
研究方法:
1.演绎思辨法
通过一定的概念、范畴、体系对新观察到的现象辨析和认知,以及从一般性的概念出发确认个别事物。
2.理论前提的考察法
贯穿整个研究过程,通过对理论的前提考察,对理论的依据进行思考和追问进而发现问题、实现研究目的。
3.比较研究法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毛泽东知行观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法进行比较研究,在寻找共性的同时寻找差异,以便在差异中加深理解、拓展思路。
4.归纳式思辨法
通过对一定数量的事物或知识的认识、感知概括性、综合性认识的过程。它的发展历程是从实物或知识片断到概念--关系--系统--整体
5.顿悟思辨法
对纯抽象的哲学问题力图用顿悟思辨法。
6.文献研究法
贯穿整个研究方法,立足文献研究,力图使自己的研究成果站在前人的成果至上,避免"闭门造车"现象的出现。
7.历史分析法
整个研究立足哲学史的考察,任何真理性的哲学成果都必然是历史性的思想和思想性的历史,所以必须立足哲学史去考察研究问题和研究中出现的哲学思想。
责编:古斯琪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