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各高校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具有极强的综合性、教学内容广泛性、涉及面广、变化快等特点。该门课程为英语专业学生开设,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有关国际贸易的专业英语语言知识,还要帮助学生了解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基本流程,并能培养学生进行国际贸易实务操作的实践能力。[1] 这些特点要求该课程不能参照其他专业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亦不能参考英语专业语言学习课程的模式。如何为使课程的设计更符合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是各商务英语课程组教师不断探索和实验的课题。
1.双语教学模式本文由
有很多高校对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提高较为重视,要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须全英授课。然而从以往的授课经验中发现,全英授课的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英语专业学生通过在校前四个学期的学习在英语方面具备一定语言能力,但是他们对于商务知识和基本理论知之甚少,对商务英语水平也相当有限。这使接受全英授课的学生在听讲过程中不仅对基本知识不能很好理解,对专业英语术语的界定也十分模糊,掌握不牢。学生在课后会向教师提出很多已经在课上讲过的问题。这就体现出全英授课的缺点,它不但不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商务英语水平,也无形中增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使教师经常做无用功。通过与学生座谈和对学生进行调查,我们发现学生更拥护使用双语教学的模式进行该课程的学习。
" 双语教学"这个概念在教育界早已出现。如何理解这一概念, 学术界观点不一。《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将 双语教学定义为 "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美国教育理论家鲍斯顿认为: " 双语教学是对同一学生群体, 运用两种语言( 母语和一门外语,通常是英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3]《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涉外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以国际贸易具体流程为主线, 学生要掌握这些知识,就必须在英语环境下进行读、 写、 做的训练。而训练的基础是要弄懂理论知识,否则实践能力无从谈起。在《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采用 双语教学, 能更好地达到传授商贸知识和培养学生业务能力的目的,也符合本课程自身特点的需要。
2.多媒体网络介入的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整个教与学过程的中心,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绝对主导,而学生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黑板、粉笔、教材作为承载教学信息的主要工具其单一的媒体呈现模式也限制了学生信息量的输入,不能满足信息时代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也不能及时的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对于课程学习的想法。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的出现使教与学能够更紧密的结合,使学习经验更广泛的借鉴,教学效果更及时的反馈,学生的参与程度显著提高。
建构主义学者,如皮亚杰、科恩伯格、维果斯基等认为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对知识的记载和吸收;学习者是意义建构的主体,学习依靠人们已有的知识去建构新知识;学习既是个性化行为,又是社会性活动,学习需要对话和合作。学习高度依赖于产生它的情境。[5]
建构主义理论为多媒体网络教学手段的应用提供的理论支持,它要求学习的主导应从教师转向学生,建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和促进者,充分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环境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对知识进行积极自我建构。而多媒体网络教学正是适应这一学习建构的需要,能够提供学习者广泛的资源,大量的信息,便捷的沟通途径和及时的反馈机制。[6] 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可以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课堂内容以相关的表格、图形、音频视频资料,缩短了板书时间,增大了信息输入量;同时,能丰富课堂讨论素材,更好的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思考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的外贸操作能力,教师可通过便捷的网络技术向学生布置模拟实训任务,设置网上讨论群组,开设用于及时提问和反馈的公共电子邮箱,建设教学博客等多种形式,以便随时指导学生进行实训,回收反馈信息,展示学生作业。这一做法能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达到资源共享,及时沟通,互评互学,教学相长的效果。
3.基于"工作流程"的案例教学法
"工作流程"是指"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工作过程的内涵是指工作的一系列流程和任务,同时包括实施工作任务的条件、环境及情景,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和其他相关条件等,这些都是从事该工作岗位所要具备的。教师以一家公司的一笔进出口业务为例,从贸易磋商、合同履行到出口结汇及业务善后,以一笔业务的讲解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分组成立一家外贸公司选定一种出口商品和买家或卖家,跟随教师的讲解、示范和提出的要求,同步完成一笔业务。它能构建出实现该工作任务的教学情境,学生在该学习情境中,围绕工作任务进行学习。 在教师讲解和学生操作同步进行,在模拟业务流程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的基本知识和外贸业务员所需具备的基本的工作能力。
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改变传统案例教学中问题不集中、流程不连贯的缺点,它以工作流程中的案例为参照系,"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该过程中知识的总量未发生变化,而"这类知识在课程中的排序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4.不断转换的教师角色
英语专业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这对任课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在理论讲解和实务操作能力培养方面转换好教师角色,本文提出一些改革实践措施。
对于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传授和讲解,教师应该发挥其主导作用。由于学生在现阶段对于商务知识了解较少,难以运用已有的知识自动在头脑中建构知识体系,这要求教师对知识内容进行整合,发挥其在专业知识方面的权威性和主导作用,帮助学生搭建知识体系,引领学生完成理论部分的学习。
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企业对高校培养的英语专业人才提出更高要求:不仅要求其熟练掌握专业知识,用外语进行业务磋商,利用网络营销开展全球贸易,并且能够通晓国际贸易相关条款和惯例并能具备较为熟练的外贸实务操作技能。为此,课程组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进行了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革试验,经过努力,取得初步成果。今后《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还会随着社会要求而发展,不断改革方式方法、教学模式,丰富教学理念,更好地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技能。
责编:杨盛昌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