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师:刘萍萍 / 谢楠
- 课时:160h
- 价格 4580 元
特色双名师解密新课程高频考点,送国家电网教材讲义,助力一次通关
配套通关班送国网在线题库一套
一、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与我国国际收支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是指一家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国外子公司之间以及国外子公司之间在产品、技术和服务等方面的交易活动,交易行动主体归根到底是同一所有者,不同国家两个经济实体的交易结果会影响两国的国际收支,但内部贸易交易价格是公司内部自定的,交易方式和动机服从公司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对于跨国公司自身而言,有着独特的利益优势,如利用转移定价可获取高额利润,通过母子公司间技术内部贸易,增强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中的技术垄断地位与竞争优势,通过内部贸易可以调拨资金,有效保证特定产品的生产与原材料、产成品的供销优势。跨国公司内部贸易也给我国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通过转移定价形式的内部贸易侵吞了我国的经济利益;垄断先进技术使我国招商引资的初衷难以达到预期目的;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跨国公司内部贸易降低了其与我国上游企业、下游企业的关联效应。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国际收支的定义为"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居民(Resident)与非居民(Non-resident)之间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特别强调了居民与非居民,目的是全面反映构成国际收支的内容,也包括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国际收支反映了一经济体在一定时期对外贸易状况、对外开放程度,也反映了其在一定时期内部发展情况及其趋势,现在国际收支往往是一国制定经济政策尤其是贸易政策的依据。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际收支的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国际收支地位不断提高,国际收支构成变化显著,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追求的战略目标不仅是某一年度的短期平衡,而重要的是中长期(如2-3年,3-5年)内保持的国际收支动态平衡。然而,结合近几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中国国际收支报告》可以看出,我国表现为长期国际收支顺差失衡,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当前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式失衡问题依然突出。
二、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对我国国际收支产生影响的原因
跨国公司内部贸易表现为不同国家之间的进出口贸易,属于国际收支计入范畴,对我国国际收支产生影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我国跨国公司对外投资与引资的"双增长"促进了贸易的飞速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蔓延,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急剧加大,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都有很大突破,跨国公司交易中涉及中国的交易比重年年攀升。在2008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下降13.5%的背景下,中国的对外投资增长了111%,达到559亿美元,对外投资与吸收外资的比例已升为 1:2,实现了"双增长"。
(二)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占跨国公司贸易总额比重持续走高。2003年全球最大的财务咨询公司之一安永对 22个国家的641家母公司和200家子公司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以转让定价为代表的内部贸易占跨国公司的贸易比重升高至73%,内部贸易越来越成为跨国公司乃至全部经济贸易中的主要贸易种类。
(三)内部贸易中多样化贸易形式深入国际收支的构成内容中。内部贸易涵盖商品、劳务、技术、专利等多样化的有形无形贸易形式,而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也包括货物、服务,收益,经常转移项目等,资本金融项目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等,可见内部贸易中的各种交易形式均在国际收支中充分体现,这种影响深入而广泛。
(四)我国的出口加工制造地位决定了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成为跨国公司在华贸易潜在主要形式,其变化与国际收支状况休息相关。为获取和利用廉价的生产要素,跨国公司大多将子公司设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子公司相当于公司全球一体化生产网络中的一个节点,而中国正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加工、初级制造基地,跨国公司纷纷选择中国为其投资对象,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内部贸易量无论从数量、规模、空间上看都极其巨大,这与国际收支状况有密切的联系。
三、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对我国国际收支产生的具体影响
(一)有利于进出口贸易量增加,但实际贸易增加额远小于理论增加额
虽然大部分跨国公司出于避税的原因不愿把内部贸易数据公布于众,官方从海关或其他进出口贸易管理单位得到的统计结果也无法分辨出哪些属于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相关机构预估其比重占70%-80%,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以转移价格为代表的内部贸易从发生次数、贸易额、贸易量等每年都在急速上升,这无疑有利于我国进出口贸易量的增加和贸易额的增长,反映出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但由于转移定价出于跨国公司内部考虑,往往价格低于市场价格,加之中国是加工贸易基地、初级产品制造大国,生产利益往往流入发达国家,因此实际增加的贸易额比正常价格交易增加的贸易额小得多。
(二)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
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的突出贡献不仅在于它扩大了国际贸易的规模,而且改变了国际贸易的结构,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
1.内部贸易促进了资本的国际流动
从资本输出的角度看,假如中国的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则母公司在中国,子公司在国外,母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不仅使外流资本的收益增加(否则这些资本不会投到国外去),也使留在国内的资本变得相对稀缺,平均收益上升。对于中国劳动者而言,本国资本外流会减少他们的工作机会,使本国劳动力平均工资下降,资本输出会使中国劳动力利益受损。但是,从整体上看,资本的收益会大于劳动力的损失,整个社会从资本流动中获得净收益。从资本输入国的角度看,假设我国为外商投资对象,子公司设在我国,则得益的主要是我国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的流入使就业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者收益增加。另一方面,外来资本流入会使国内原有资本收益率下降,假设不考虑资本流入的外部效应(如引进外资同时也引进了先进技术,使本国为开发资源或闲置劳动力充分利用),引进外资给本国劳动力带来的收益也会超过本国资本的损失。因此,资本的国际流动使资本输入国也获得净收益。
2.内部贸易促进了技术的国际转移
跨国公司往往在生产、获得、掌握和组织技术性资源方面有突出优势,内部贸易带来的技术的直接转移对我国技术创新发展、生产水平提高有显著贡献,同时带来技术外溢效果,其形式主要有示范和模仿效应,联系效应,人力资本流动效应。
(三)对国际收支平衡表各项目的影响
1.对经常项目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货物""专有权使用费和特许费"以及"投资收益"这三个账户的影响上。从表1可以看出,近年来,随着跨国公司货物贸易顺差的猛增,中国经常项目顺差也出现了大幅度的增大。跨国公司已经成为了中国经常项目顺差的主导力量。
表1(资料来源:据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2000-2009年整理)
从直接的数据来看,跨国公司对中国国际收支的效应在2004年以前都表现为负,但这仅仅是显性效应,实际上,跨国公司的进入,还通过进口替代、提升中国出口的结构、促进国内相关联企业的竞争能力等方面给中国带来了不少有利于中国国际收支的隐形效应。这些隐形效应虽然不能通过数据直观地为我们所看到,但却对中国的国际收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应该在有利的显性效应、隐形效应下,因势利导,促进我国国际收支良性发展。
2.对资本和金融项目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直接投资项目上,贷方表示每年新增的直接投资,借方表示跨国公司每年从中国的撤资额。由表2中的数据可知,中国FDI基本逐年递增,到2008年中国FDI差额达到了1448亿美元。相对于外商直接投资,中国对外投资额相对较小,这导致了中国"直接投资账户"的长期顺差。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增加也使得中国资本和金融项目在2004年达到1106.60亿美元顺差的顶峰后开始迅速减少,并在2009年再创新高,预计未来的发展会更有利。
从表2中我们还观察到,在大部分的时间里,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差额占资本和金融项目总差额的比重都超过了100%,在2006年甚至超过了1000%。这表明外商直接投资账户不仅完全抵消了其他账户产生的逆差,而且还令整个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大额顺差。可以说,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是中国近些年来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可见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对国际收支影响之大。
(四)对国际收支呈现的变化的影响
原本国际收支反映出来的变化因跨国公司内部贸易而仅成为国际收支表象反映,要探究国际收支内在真实的资本流动或贸易交易需要把一国国际收支状况与跨国公司内部交易结合起来衡量。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1.一国的国际收支的顺差还是逆差已不能反映该国在贸易中是否"绝对获利"或"绝对失利"。近年来,不少发达国家紧紧抓住中国贸易长期顺差的现象,不断对中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使我国贸易频频受挫,部分行业的贸易状况在迅增与疲软间徘徊,不利于中国产业发展。但究竟中国一方在贸易中是否真的"顺差"并获取利益,中国是否在频发的贸易争端中早已失去贸易优势,如何真正全面科学的衡量一国国际收支真实状况等问题是我们面临的挑战,值得深思。
2.由于内部贸易是跨国公司内部行为,因此外界无法准确得到内部贸易的具体统计结果与实现效果,但其存在与作用不可估量,因此国家外汇管理局、税务总局、商务部等职能部门可以加强对跨国公司的监管与年终审核,将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大致情况或趋势考虑以适当的方式反映在国际收支平衡表或附表、附注中,以澄清国际收支过大的顺差或逆差原因,防止国际社会无端揣测或担忧。
3.内部贸易的转移价格往往为标准成本,低于正常市场价格,因此内部贸易的大规模存在会造成出口创汇率、出口盈亏率、出口换汇成本、贸易依存度等贸易指标结果出现偏差,不利于战略决策或贸易促进改善,因此应尽量剔除内部贸易造成的非系统误差,新的贸易评价指标体系亟待形成完善。
四、中国面对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对策与思路
(一)加强对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监管。树立利用外资的标准是引进外资的质量、效益而非外资数量的观念,通过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协定,加强税收征管,建立监督征管体系,健全我国相应的法律法规或制度规范来限制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行为及内部贸易、转移定价避税等,维护我国经济利益。
(二)鼓励本土企业加大技术研发与创新,利用国内竞争机制迫使跨国公司转移技术和技术合作,"技术本土化""管理本土化"趋势可降低内部贸易发生机会。
(三)完善投资结构,转变加工贸易的地位,挖掘潜力行业、大力支持培育优势产业的国内企业,带动产业结构升级,破除外商在华垄断优势。
(四)完善国际收支状况评价体系,加强对国际收支的调节,针对失衡格局提出有效解决措施。
责编:杨盛昌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课程专业名称 |
讲师 |
课时 |
查看课程 |
---|
点击加载更多评论>>